重走长征路,看江西精准扶贫使出“洪荒之力”

2016-08-29 09:30:48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那群革命者突破生死绝境,涅槃重生,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光阴流转,80年后的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长征塑造的红色基因,依然为我们提供着永恒的指引。

2015年3月,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对于江西来说,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为革命老区的幸福图景,那么扶贫脱贫就是最后的一公里。这一公里怎么打通?贫困洼地如何弭平?8月22日至 8月26日,在中央网信办主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中,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深入江西省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从赣州到瑞金,再到南昌,在历史和现场的丈量中,一幕幕在记者脑海中不断回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江西如何践行长征精神,按下精准扶贫的“快车键”。

念好致富经,产业扶贫增强“造血能力”

重走长征路,看江西精准扶贫使出“洪荒之力”

图为在兴国县杰村乡含田村千亩蔬菜基地务工的村民

习近平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缺了产业支撑,扶贫攻坚可不行。实践表明,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很容易昙花一现。因此,要扶到点上、根上,靠产业脱贫增收才能真正地“拔穷根”。

江西通过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等“五个一”模式,培植扶贫产业,促进脱贫增收。赣州市兴国县大力培育油茶、蔬菜、白莲、光伏发电等新的后续特色优势产业,输造并举,成为江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在兴国县杰村乡含田村,千亩蔬菜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基地与企业、学生营养餐供应链对接,辐射带动30多户贫困户参与种植、50多人务工。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每年每亩还能获得400元到600元不等的收入。除了千亩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1.3万亩的“万亩油茶”、以“合作社+基地+农户” 模式运作的“百亩白莲”也都成为兴国县产业扶贫的主抓手。

以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为龙头,让每一个扶贫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带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并在产业发展中持续受益,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路上,无数个贫困村庄正经历着含田村式的华丽转身。

搭互联网+快车,电商扶贫带来更多可能

重走长征路,看江西精准扶贫使出“洪荒之力”

图为兴国县“农家书屋+电商”示范点

在“互联网+”经济浪潮下,江西也开启了电商创新创业的新征程。

作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赣州市于都县目前已开设320个村级服务站,其中85个淘宝村级服务站,222个京东村点和13个农村e邮服务站,覆盖132个贫困村。

在兴国县“农家书屋+电商”的示范点里,村民可以把自家的土特产拿过来放到网上售卖,也可以在“图书角”阅读看书。服务站不仅丰富了村民的口袋,也点燃了村民投身“互联网+农业”的创业激情。今年前七个月,兴国县电商交易额已达9.2亿,其中农产品交易额2.5亿。目前,全县已经建设完成“农家书屋+电商” 服务站78家,在建服务站44家,新增个人网店800多家。

电商进村,村民的致富门路更宽了,也更方便了。在凤凰村服务站,六十多岁的钟振源大爷算了一笔账,以前家里的土特产都是拿到镇上销售,至少要耽误半天,如今放到站点,很快就可以销售,价格还不低于市场价。

革命老区的农村迎来了电商经济的春天。凭借产业和区域优势,江西投入真金白银,大力推动“线上”抓商机,“线下”促转型。 

电商进村,不但让农民鼓了荷包,也带动辐射贫困户就业,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易地搬迁,农民“进城又进园”

重走长征路,看江西精准扶贫使出“洪荒之力”

图为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