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邱辉强 来源:江西日报手机网
2016-08-29 20:12:44

曾经的长征路,如今的筑梦路,希望在这里萌芽,中国梦在这里腾飞。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网信办主办“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8月21日至27日,来自全国各地50多家媒体的60多名编辑记者沿着“赣州-于都-兴国-瑞金-南昌”一路前行,探寻革命遗迹,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采写出一大批“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截至目前,各网站共发布转载新闻3800余篇,“长征路上奔小康”等相关话题微博阅读点击2.3亿次。

重走长征路:不忘初心,洗涤灵魂的精神之旅

80多年前,中央红军在赣南迈开长征第一步。今天,长征精神历久弥新,在赣南大地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从在课本中了解红军长征故事,到脚踏实地重走长征路,这对编辑记者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体会。喝一口红井水感受浓浓军民鱼水情,听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演唱《长征组歌》,看兴国烈士英名廊满墙名单,在“一苏大”会场合唱《国际歌》,在红军广场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塔……一路走来,挥之不去的红色印记深深烙在了大家心里。

在听完百岁老红军王承登讲述完长征故事后,千龙网记者刘阳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历经风雨沧桑,王老胸前的奖章虽不再熠熠发光,但长征时期坚韧与执着的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他的血液里。”

《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是继红军之后,我国唯一完全按长征原路、同样用时368个日夜走完两万五千里的记者。此次受邀再次来到长征出发地,能跟这样的老前辈一起采访,大家都格外兴奋。求是网编辑程卫军感慨道,历史,总能从现实中折射出磅礴的精神力量。我们今天重走长征路,是一次让长征精神洗涤我们灵魂的精神之旅。我们深切缅怀先烈,是为了不忘记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不忘初心,更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好新的长征路。

大家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用心感受、用情报道,在“长征”中完成了新闻理念与实践的升华。中国台湾网记者李杰采访途中不小心崴伤了脚,但她还是忍着疼痛,向当地群众借了一根棍子当拐杖坚持采访。南方网90后记者王瑭琳是第三次参加“走转改”活动,她动情地说:“这是我人生之中最充实、最难忘的一周。我们重走长征路,用青春丈量革命热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更应该时刻弘扬跨越时空的长征精神,才能担负起祖国与人民交托的重任。”

全面奔小康:扶贫走新路,老区焕新颜

走乡村、入企业、访农户,大家不仅看到了赣南老区的崭新面貌,还见证了老区人民团结奋进、艰苦奋斗的精气神。

初秋的阳光照耀大地,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移民新村像画一样美。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新房内装饰一新,明亮通达,家电家具一应俱全。罗坳镇古嶂片区海拔500多米,为了让深山移民脱贫致富,于都县因地制宜,实施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在古嶂移民新村每家每户屋顶上都安装了5000瓦发电机组,年发电量约7000度,年增收8000余元。光明网记者李政葳采访完后深有感触:“政府不仅要给百姓‘鱼’,还要教他们怎么‘渔’”。

兴国县是著名的将军之乡,也是油茶之乡。8月24日,采访团一行来到兴国县杰村乡含田村,被这里的现代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所震撼。依靠油茶种植优势,含田村建起了万亩油茶基地。该基地受益贫困户452户1883人,共解决贫困户用工500余人。更可贵的是,兴国县坚持开发不破坏植被,不造成水土流失。兴国县委宣传部长蓝贤林自豪地说:“这个基地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山顶戴帽、山脚穿鞋、山窝蓄水,所有的梯带都是人工种植的,对生态环境做到了最大的保护。”对此,人民论坛网编辑常妍在稿件中写道:“赣南老区致富有两个大招,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现代农业。赣南农村主要有脐橙、油茶、蔬菜三大优势农业产业,搭上‘互联网 快车’,这种新的可复制的脱贫致富‘赣南模式’,正在老区散叶开花。”

在瑞金叶坪乡华屋村,几间土坯房与白墙灰瓦的独栋小楼左右对比格外醒目,仿佛向世人诉说着这80多年来的苦与乐。苏区时期,仅43户人家的华屋村每家都有人参加革命,其中20人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留下了“华屋17棵松”的感人故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提到老房子,红军后代华水林说,刮风下雨时特别害怕房顶瓦片被吹走。那时房子只有三间半,一家20多口人没法一起团聚过年。如今,搬到新房子后,居住面积达200多平方米。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2015年,村里建起了“农村E邮”服务站点,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通过流转土地,承包蔬菜种植,电商平台销售,华水林去年销售收入达4万多元。今年预计收入可达8万元。

不仅是长征路上正在旧貌换新颜,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也有一番盛况。还是一样的“南昌蓝”,碧水绿树掩映之下,成群的黑天鹅、大雁不时从湖面掠过……8月26日,采访团一行走进“英雄城”南昌,在高新区艾溪湖湿地公园里,编辑记者们被眼前优美的生态环境所陶醉。更让他们振奋的是,一大批“高大上”的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方面的龙头项目,向南昌这个核心加速聚集。中国经济网记者王炬鹏采访完后感慨,“英雄之城”正在变身为“科技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万万没想到,南昌这么牛!

扶贫观念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发力。赣州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215.5万人减少至目前的70.24万人,减少了三分之二。赣南老区上演的一个个脱贫故事让编辑记者们振奋不已。中国干部学习网编辑钟美园说,在赣南,我们欣喜于百姓舒展的眉头、轻快的脚步、崭新的生活,欣喜于习近平总书记“当前最关心的事情”已经有了着落。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赣南的青山绿水始终辉映着伟大的长征精神,赣南的英雄儿女代代传承着红色基因,小康之路正在他们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