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至29日,Y20(二十国集团青年会议)会议在中国的上海举行,来自二十国集团的20个成员国,以及埃及、西班牙、哈萨克斯坦、老挝、新加坡等嘉宾国和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103位青年代表,发表了关于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共识的公报,最终提交给G20筹委会,向出席G20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反映当今世界青年的心声和诉求。
会议公报是Y20取得的最重要成果
作为Y20最重要的成果,Y20会议公报也是世界青年一代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的智慧。这份代表着来自二十国集团的20个成员国,以及埃及、西班牙、哈萨克斯坦、老挝、新加坡等嘉宾国和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103位青年代表所达成的关于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共识的公报,最终将提交给G20筹委会。为了达成共识,从27日下午到29日清晨,出席会议的各国青年参加了一轮接一轮的圆桌讨论的讨论,从未中断。实际上,讨论和磋商在两天前就已经开始。围绕"消除贫困和共同发展"、"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社会公正和权利平等"、"绿色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和全球经济治理"5个议题,各国代表唇枪舌剑,在争论中寻求最大共识。这是一个很煎熬的谈判过程,谈判方有20多方,彼此诉求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在短短两天内凝聚共识,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22位代表着各个国家和组织的团长们在7月28日晚上召开的团长会,从当天晚上8点一直开到第二天早上8点20分,整整一个晚上,除了简短的休会外,12个小时里22名团长彻夜不眠的谈判讨论和磋商后,团长们终于在29日早上8点20分达成一致,全部投了赞成票,最终版公报终于出炉。中国代表团团长王猛说,当他将Y20公报呈交G20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筹委会代表、G20事务联络员谢波华大使时,这才终于舒了一口气。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一天一夜没有休息了,和他一样一宿没合眼的,还有代表中国出席会议的全国青联委员饶谨、香港青贤智汇主席谢晓虹、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姚乐以及外交学院本科生李龑,共5名代表,他们都是出生在80后、90后。
为何Y20(二十国集团青年会议)会议会出现如此情景,因为Y20的性质是多边会议,这种会议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需要参与代表在会上会下做大量准备工作。在入选为本届Y20中国代表后,王猛团长和代表团成员们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为本次Y20峰会做起大量的准备工作。加之来参会的都是全世界极具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会前,每个人都要对公报草案提出修改意见,会上要对一些细节做出迅速的解释与回应,这要求准备工作必须做到细致详尽。与G20一样,Y20会议的每个代表都是本国或所在组织相关诉求的代言者,加之不同的国家发展程度不一样、利益关注点不一样,对一些议题所持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常常需要在交谈中相互试探底线,寻求平衡。比如在讨论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责任承担的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代表往往希望共同但有区别地承担责任,同时要求发达经济体给予更多科技支持;但是发达经济体代表往往希望平等地来承担气候变化的责任,仅仅围绕这个问题,各国代表们就争论了差不多一整天时间,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各国青年对当代世界未来发展的严肃和认真的思考。
发出中国青年声音,展现中国青年形象
2016年9月,G20峰会将在美丽的杭州举办。这是2016年世界经济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更是中国青年携手世界青年共同研讨当前世界经济问题、献计献策的平台。中国代表团团长王猛说,为了办好Y20(二十国集团青年会议)会议,展现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青年的形象,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几乎每天都在高度紧张的准备中,每天凌晨2点睡觉,一早5点起床。尤其是国别演讲的环节,中国代表在房间里整整演练了好几天。在Y20会议这种多边谈判中,如何让己方诉求被大多数人接受、形成共识,既考验着主办国代表的谈判磋商技巧、动员能力、沟通能力、话语表达能力等多方面技能,也考验着主办国对国际规则、国际事务的熟知度。因为在圆桌会议上,你能感受到不同国家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 王猛团长说,当公报最后通过的那一刻,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非常高兴,全场都高高举起写有自己名牌的桌签,欢庆"胜利"。那一刻,尽管大家都已疲惫不堪,但看着这份凝聚着20多组织方代表共识的成果新鲜出炉,仍然激动万分,久久不能平静。
在本次Y20青年会议上,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也给出席会议的代表留下深刻印象。交流互动中,外国青年代表对中国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许多代表而言,这次参会也是他们第一次来到中国。美国代表团成员考瑞娜·杰内卫尤特来自乔治城大学的在校学生,也是她第一次来中国,高铁、摩天大楼以及便利的微信支付等科技服务无不让她感到非常惊叹。考瑞娜把中国的上升发展称作"叫醒服务",中国告诉世界,中国的发展对整个世界都有积极的作用。俄罗斯青年代表维克托·卡拉米克说:"整个世界都在以比较乐观的态度看待中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如果中国的经济可以保持好的态势,那么世界经济的增长态势也会更好。" 交流互动中增进理解。本次Y20会议的主题是"推动青年创新,实现共同愿景",在会议中,"创新""创业"也成为代表们口中频频出现的热词。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中国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也引起了外国代表的关注。英国代表团团长伊恩·梅森自己就是一名创业者,他这次参与讨论的议题是"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在会前,他曾花了两个月时间带领其他4名代表走访了英国数十所大学、社会组织等机构,面谈和在网络上约谈了数百名英国青年。在Y20会议期间,伊恩也走访了上海的一些创新工坊,并与中国的青年创业者代表进行对话。从互联网金融到机器人制造,从"体外骨骼"到农业创新,广泛的创业领域引起了伊恩的极大兴趣,也让他对中国未来的创业环境充满信心,伊恩说"中国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支持给了我很多启示,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互相借鉴。"中国代表团的饶谨也是一名创业者,在这次Y20会议中参与了"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他的感受是欧洲等西方的青年代表常常把青年创业者摆在弱势群体的位置上,最关注于政府应当提供哪些服务、怎么给青年创业公司提供保险,而中国的年轻人想得最多的却是怎么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在参会的近一周里,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此前对于中国的各种模糊想象,都在眼前具体起来。印度尼西亚代表团团长哈尼法·艾哈迈德对中国青年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的青年代表们开放、自信,很有国际视野,对一些全球治理的问题有足够的认知,对最后的会议公报贡献很大。"谈起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团长王猛也自信满满:"我们了解国际经济治理、国际年轻人交往规则,我们可以很自信地与他们平等对话,中国经济、科技创新的发展也让我们有足够的经验拿出来跟世界分享。"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点一盏青春G20灯,用创新照亮地球村。在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亚G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世界经济恢复仍然缓慢、增长仍然脆弱,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需要通过创新激发世界经济发展新动能,开辟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纵观历史,改变世界的,往往都是青年人:被赞誉比爱因斯坦更聪明的交流电之父特斯拉,发明交流电发电机的时候只有24岁;爱迪生发明电灯,年仅32岁……他们共同开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1976年,年仅21岁的乔布斯与26岁的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就研制出"苹果Ⅰ号"电脑,让原本昂贵、庞大而笨重的电脑自此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这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个象征;而2004年还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的扎克伯格就创建出Facebook的雏形,自此开辟了社交网络新时代……真是这种青年人的创造力与创新力,让世界连接成一个地球村。青年的力量从来都是推动世界进步最强大的驱动力。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的论点最早出自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梁启超在他的散文《少年中国说》,原句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指出了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进行座谈,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他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殷切寄语中国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2016年7月,作为G20配套活动的二十国集团青年会议(Y20)先行召开,二十国青年代表围绕着"消除贫困和共同发展"等5个议题展开对话交流,最终形成会议公报提交给2016年G20筹委会。以G20为圆心,广大青年正在联动起来,Y20上的青年代表,会场内外做好志愿服务、城市文明、工地建设等辛勤工作的170万中国青年,以及全世界青年,正围绕成一个同心圆,共同把"青年创新、实现共同愿景"的理念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用青春G20的灯照亮地球村。青年创造力和创新力曾缔造历次科技革命和时代变革,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发展困境开辟新境界。而今,激发世界经济发展新动能,开辟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实现G20愿景的重任,青年也必将不负众望。G20是二十国领导人的高层峰会,也是青年交流沟通奉献青春智慧的舞台,青年大有可为,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在青年。
(作者:陈新光 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陈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