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板桥古镇的街道
东方网记者李佳敏9月9日报道: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古镇,说起马毅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留着平头、个子并不高大的男人,带动整个镇的创业“洪荒之力”,他管理经营的“藤编事业”成为镇上的“传奇”。昨天,“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板桥古镇,亲眼领略了“传奇”和它背后的故事。
板桥古镇坐落在娄山关南侧山下的小河边,古镇不大,一条1公里左右的小街,贯穿其中。依靠娄山关林中的青藤和竹条,这边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一些编制工艺品的手艺。
图片说明:马毅介绍他的“藤归雁”
马毅是一名60后,当地80年代毕业的高中生可是很“稀罕”的,马毅不仅脑子“活络”还非常吃苦耐劳。2001年他离开古镇到广东打拼,外面的世界让他领略了“新鲜”。自然,他特别留意那里藤编的发展,意识到家乡传统藤编与时代的“脱节”,便在那里积极苦学藤编。
2008年,汇川区政府开始大力扶持编藤产业,建立了信息平台支持编藤发展,编藤协会也正式成立。次年,带着对家乡和家乡人民的爱,马毅将8年苦学的藤编技艺“带”回了家。
其实,马毅“回乡创业”日夜思索“如何在家乡发展藤编产业?”决定跳出传统藤编老路,从事藤编工艺品开发,注册成立了公司,培训技术工人,引进制作设备,突破传统样式,实行“公司 农户 远教学习 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马毅的创业大门就此打开,重庆、贵阳的订单络绎不绝。然而,供不应求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马毅于是开始“发展”自己的“老乡”,免费为他们技术培训,亲自指导新工艺。他的公司越变越大,名下新增“马氏藤艺、马天涛藤编厂、杨庭又藤编厂”等五个小微企业,吸纳168人从事专业编织,其中,12户还是特困户,带动了经济效益,帮助300多人就业,申请专利2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