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奔小康 四川村寨迸发“洪荒之力”

作者:马常艳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09-22 11:35:17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举夺得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抗争、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焕发出熠熠光辉,举世瞩目。如今80年的时间过去了,这种精神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水,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引领他们迈向新的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一场新长征。如今,中华民族已经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显得重大而迫切,一片片红色大地脱贫攻坚的进程备受关注。

9月10日—14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四川省网信办承办,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局等单位协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四川站举行,60多名记者追随当年红军在四川走过的印记,深入走进四川省贫困农村,触摸长征精神的最强脉搏,感受这些地方在新长征路上迸发的“洪荒之力”。

新场村:红军路上新彝寨 安宁湖畔幸福家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彝族乡新场村,距县城15公里,幅员面积2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50米。辖9个村民小组546户172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29.4%,是典型的中高山少数民族贫困村。

【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奔小康 四川村寨迸发“洪荒之力”

 

安顺古街街道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四周房屋采用富有川西特色的仿明清式建筑风格,黑白相间为主调,凸显出厚重、沧桑、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韵味。图为孩子在自由地玩耍。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近年来,新场村围绕打造“中高山幸福美丽示范新村”的目标,抢抓“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省委省政府“双联”工作机遇,坚持“产村相融、建改结合、建管并重”的理念,积极探索中高山少数民族地区“一建带八改”新村建设模式,以新寨带产业,以产业促增收。

新场村立足光热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错季蔬菜、枇杷、核桃等特色产业,鼓励群众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产村相融增收致富。新发展青脆李230亩、反季节生态豌豆240亩、萝卜50亩、辣椒150亩,建成枇杷示范片300亩、核桃示范片600亩、常年蔬菜基地1200亩。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57元。

如今的新场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中高山少数民族村组生产生活条件一步跨越20年,全村精神面貌、产业发展、新村管理、文明气息等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获得“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四川省幸福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红星村:重要产业巧帮扶 打赢精准扶贫仗 

谈到脱贫攻坚,雅安市芦山县红星村第一书记何平颇有感触。他告诉记者,红星村脱贫攻坚有着特别的红色背景。当年红军过夹金山的历史,对雅安这片红色土地的老百姓有非常大的激励。雅安重视红色根据地的建设,也特别注重长征精神的发扬,三年灾后重建提出,用长征精神来引领灾后重建,扶贫攻坚更是一场硬仗,更要发挥长征精神,只有用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没有教科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脱贫也不能只是慰问帮扶,而是要进行造血帮扶。”何平说,红星村用自身的摸索和践行为全国脱贫攻坚拓展了新思路,通过产业帮扶、精准扶贫,让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借鸡生蛋”就是红星村的重要产业帮扶工程。据介绍,“借鸡生蛋”帮扶工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农户养鸡养不活、无本钱、卖不脱的后顾之忧。目前,红星村已经发展30多户“借鸡生蛋”养殖户,每户规模400只,每户人均增收1万元。2016年上半年,红星村计划新发展至到300户左右,养殖规模户均500只以上,每个家庭单蛋鸡养殖一项年收入至少4万元以上。

红星村不光靠“借鸡生蛋”帮扶工程让村民们脱困,还研究制定全村三年脱贫规划和工作计划、全村种养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采取分年度脱贫,三年脱贫后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的格局。

小金县:高原玫瑰助扶贫 山坳坳里满花香 

2012年,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村主任陈望慧牵头成立了小金县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动员冒水村村民试种了50多亩大马士革玫瑰。玫瑰花采摘后带到兰州进行加工。加工后的产品品质得到了玫瑰行业专业人士、专家的一致好评。

【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奔小康 四川村寨迸发“洪荒之力”

 

夹金山下玫瑰园。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委宣传部供图 

不出门就能赚钱,这让村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到目前为止,已带动小金县13个村、1107户农户种植4000余亩玫瑰,其中:带动贫困户105户,“残疾人家庭”88户。如新桥乡共和村刘玉强,2015年种植玫瑰一亩,2016年产鲜花135斤,每斤10元,收益1350元。2017年预计亩收入3000-4000元。通过种植玫瑰,在2018年进行丰产期后,每年可为农户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这将让更多的贫困户增收脱贫。

陈望慧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延伸玫瑰种植产业链条,走上高端化、精细化的模式,希望“高原玫瑰”更多地走出去。清多香专业合作社将积极与高校合作,与相关企业对接、洽谈,开发更多的玫瑰系列产品,美好的前景、稳定的销路,将为玫瑰的种植、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产业的逐步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合作社也将增加种植面积,达到万亩玫瑰园。

嘎日村:发扬长征精神 打通天路奔小康 

雅安市宝兴县硗碛乡嘎日村山高气寒,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较差。以前到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汽车开不上去,大多数农资、农副产品主要靠人力搬运,大的物件得靠牲口驮。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位于中华大地西南方300公里的小村庄也在奔小康的路上奋力前进。

嘎日村村支书杨朝军,是这个奋进村庄的带头人。杨朝军2007年被公推直选为嘎日村主任,2010年11月被公推直选为硗碛藏族乡嘎日村党支部书记,成了嘎日村的“领头人”。其实,在任村干部之前,杨朝军就是当地的党员致富带头人。任村干部后,多方筹集资金110万元,硬化了村内大部分道路,实现机耕道“户户通”。

嘎日村连通当地高山牧场和达瓦更扎观景平台的嘎日沟公路,被当地百姓称为“通天路”,是2012年杨朝军带领当地群众投工投劳挖通的。公路修通后,从外地来到达瓦更扎观光旅游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最多时一天来了近200辆车。源源不断涌入的客流同时带动着嘎日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升级。

“村里现在还修了酒店,很多人家里也搞起了旅游接待,最多时一个月就能挣到上万元。”杨朝军说。

卓克基:旅游敲开致富门 藏寨焕发新生机 

卓克基,嘉绒藏语意为“至高无上”。海拔2660米的阿坝马尔康县卓克基镇处川西北高原国道317线和省道210线交汇处,全镇民风淳朴,文化繁荣,被誉为嘉绒地区民俗风情的万花筒。其中,著名作家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的故事背景地卓克基土司官寨就坐落在这个小镇上。如今这个小镇在文化旅游的带动下焕发了新的生机。

【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奔小康 四川村寨迸发“洪荒之力”

 

西索村与卓克基土司官寨隔河相望,街道依然留有浓郁的藏寨文化气息。图为村民在家门口自在地聊天。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卓克基镇纳足村第一书记杨晓虎告诉记者,2013年马尔康县启动卓克基土司官寨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作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资2亿元对整个村寨进行了风貌改造和环境治理,并对5户接待户进行了文化提升工程,建成茶马古道、唐卡绘画、嘉绒酿酒、服饰编织和嘉绒锅庄5个主题文化展示接待户。

2015年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先后确定卓克基镇西索村、纳足村和松岗镇直波村、哈飘村为旅游扶贫示范村寨,提升和改造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确定并扶持旅游达标户。同时将自驾车营地与乡村旅游有机衔接,在纳足村率先提出并试点建设“乡村旅游驿站”。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地旅资源,进一步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行列,增强当地村民与游客的互动,带动沿线农牧民搞旅游附加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

“现在村里几乎没有外出务工的人,都在帮着家里搞旅游接待,客量少的时候就回家干农活。”西索村村支部书记泽朗尔甲说。

据介绍,马尔康市2015年旅游综合收入8362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920100人次。今年1-8月份旅游综合收入70292.45万元、旅游接待人次810100人次。其中,卓克基土司观寨景区2015年门票收入61.99万元,全年共计接待1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百万。(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