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十八洞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龚海华供图
龚海华赴京参加表彰大会,并领奖。
华声在线10月2日讯(记者 龙腾 实习生 欧阳旭)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棵树爱上十八洞村。”如果当初没有选择留在十八洞村当村支书,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龚海华应该会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里施展着另一番抱负。
初见龚海华,是在“长征路上奔小康”湖南站活动赴花垣县十八洞村集体采访现场。人群中,他戴着“小蜜蜂”,熟练地给到访的中央省市各路媒体记者们细数着十八洞村的点滴变化,略显稚嫩的脸上却透着成熟、刚毅与自信。
十八洞村因村内有18个天然溶洞组成的巨大溶洞群而得名。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学院的龚海华放弃入伍的机会,选择回到湘西老家,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担任村支书助理。
“刚到十八洞村时,第一印象就是这里太穷,环境差、交通闭塞,村民们用水用电都成问题。”龚海华笑着说,尽管当时父母很反对,但他毅然选择留下来,“我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施展拳脚的好地方。”
龚海华下定决心要为十八洞村做点事情。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与村民们促膝谈心,谋划发展,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
“习总书记对我们的鼓励,让我非常激动,更加坚定了我在这里干一番事业的想法。”4个月后,龚海华通过竞选,全票当选十八洞村支书。他坦言,担任村支书后,压力很大,“一是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都特别关心、关注村里的发展;二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
龚海华告诉记者,通过外出学习取经,十八洞村提出了“跳出十八洞、建设十八洞产业”的扶贫思路,并开展精准扶贫,即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居住环境、精准服务民生事业、精准组织扶贫力量。
2014年初,花垣县委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并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将基础设施建好了,鼓励村民发展旅游产业。村民慢慢富起来,曾经的泥巴路变成了青石板路,破木屋变成了青瓦房,还砌上了颇具苗乡特色的泥巴墙,冬暖夏凉。
龚海华说,真正实现脱贫的关键还在于产业发展。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确定了五大产业:劳务经济;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烤烟、猕猴桃、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等种植;特色养殖业,如湘西黄牛、养猪和稻田养鱼;苗绣;旅游服务业,以对接周边县市短期游为主。
如今的十八洞村村容村貌更美了,村民也富起来了。龚海华介绍说,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增长115%,减贫61户269人。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的时候,龚海华通过招考,有机会进入湘西州某事业单位工作。但是他放弃了。事实上,当年很多与他一同考取村官的同事,也都通过各种机会,离开了农村进了城。
“让十八洞村民脱贫致富,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应该去做的事。”龚海华坦言,他不后悔,也不羡慕。接下里,他还要带领村民,对十八洞村进行“三通五改”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村里各项产业发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龚海华也说,有一天他也终会离开十八洞村,“先脱贫,再致富,希望能为继任者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十八洞的村民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