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团结赞歌世代传唱

作者:王大钊 来源:光明日报
2016-10-07 20:25:00

【诗歌里的长征】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哎……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索玛花儿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

在彝海边听《情深谊长》别有一番滋味。走在彝海边上,清澈的彝海水,巍峨的纪念碑,让人想起81年前,一支头顶五角星,脚穿草鞋的队伍逶迤北上;想起刘伯承元帅与小叶丹庄严承诺、豪迈举杯。

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城东街的红军长征纪念馆,有一座铜雕:毛主席正在神采奕奕地讲述,有几个穿着彝族服装的群众聚精会神地聆听。这是当年毛主席在此接见果基达列等彝族代表,并通过果基达列向部分家支头人赠送礼品的场景。

1935年5月20日,中央红军进入冕宁县境内后,就四处张贴红军总司令朱德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开篇便明确写道:“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布告深入浅出地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在彝族汉族群众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红军顺利通过彝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县召开会议后,决定红军继续北上。红军在北渡金沙江后,进入到了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聚居区。从泸沽到大渡河在当时有两条路:一条是当时的大路,从泸沽东面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由此渡过大渡河,便可直逼雅安;另一条则是崎岖难走的羊肠山路,是从泸沽北面到冕宁县城,然后通过拖乌彝族聚居区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在当时,人们把经彝族区的小路视为险途,军队尤其是汉人军队要通过这一地区是很不容易的。当时蒋介石在大路的沿途撒开了一张巨网,誓要把红军歼灭在大渡河以南的安顺场,为争取时间,必须经过大凉山彝民区的小路行军。

当时凉山州尚处在奴隶社会,加之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一贯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彝族进行军事上征剿和经济上掠夺,国民党军队又经常对他们进行“剿讨”和抢掠,使彝族人民不断遭受各种苦难。这一切,都引起了彝族人民对汉人的敌视。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在刘伯承的率领下,来到彝族拖乌地区时,受到了当地彝族武装阻拦。刘伯承了解这一情况后,通过通司(翻译)向阻挠的彝族武装喊话:“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从这里经过是借道北上抗日”。并反复阐明红军的性质和政治主张,经过通司联系,双方进行交谈,小叶丹和刘伯承在彝海边举行了结盟仪式。

小叶丹叫人找来一只鸡,刘伯承从警卫员皮带上解下两个瓷盅,派人去彝海打来水,以水代酒,歃血为盟。小叶丹要刘伯承先喝,按照彝人风俗,先喝者为大哥。刘伯承端起酒碗一饮而尽。小叶丹也举起酒碗说:“我小叶丹同刘司令员结为兄弟,愿同生死。”亦一饮而尽。刘伯承将随身携带的手枪赠给小叶丹,小叶丹把自己的黑骡子送给刘伯承。红军赠送了部分枪支和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小叶丹派出彝族向导为红军带路,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最终粉碎了蒋介石妄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

事后,当地军阀要追究小叶丹与红军结盟的罪责,小叶丹被迫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母羊作为罚款。但他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遭到被国民党收买的当地彝族部落武装伏击身亡。临死前,小叶丹交代妻子,一定要保管好旗子,等“刘大哥”的队伍回来。

1950年,冕宁县解放。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将珍藏的“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重新交到了刘伯承的手中。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王大钊,作者系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党史办主任,本报记者李晓东、本报通讯员伍忠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