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长征在咱甘肃大会师 看今朝 陇原小康路上新征程

作者:宋芳科 来源:中国甘肃网
2016-10-11 20:00:52

忆往昔 长征在咱甘肃大会师 看今朝 陇原小康路上新征程

行走陇原长征路,喜看小康新征程!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第五站来到甘肃省。从2016年9月18日至2016年9月24日,重走长征路便进入“甘肃时间”。在六天的紧凑行程中,采访团成员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足迹一路前行,拜访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会师地会宁,参观了长征路上红军经过的重要红色小镇静宁县界石铺。还到达了解放兰州战役之一的沈家岭战役旧址,以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全国仅存的陕甘宁革命边区。一路走来,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的成员们弘扬不怕吃苦的长征精神和优良作风,不顾舟车劳顿,不怕山路崎岖,早出晚归奔波在一线采访路上,通过网媒人特有的敏锐和速度,报道了大量红军长征在甘肃的事迹,以及新时期甘肃在“扶贫攻坚”中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经验和做法。

截至9月22日17时,涉及该活动信息总量累计101893条,其中新闻量34917篇,微博64682条,微信925条,论坛1739条,APP250条,博客40条;新浪微博开设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筑梦长征路#等微话题,阅读量6.1亿(其中#长征路上奔小康#阅读量达2.2亿、#筑梦长征路#阅读量达3.9亿)。

重走长征路 红色故土陇原精神

从红色革命的摇篮,到遵义会议的战略转移,再到川西的雪山草地。2016“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一路沿着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足迹前行,第五站进入甘肃行程。甘肃是红军长征到达的第十个身份,从岷山到六盘山,从甘南草原到陇东高原,到处都留下红军光辉战斗的足迹。在长征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哈达铺整编、榜罗镇会议、会宁胜利会师都发生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因而,红军长征在甘肃的这段历史在整个长征史中十分重要,对于实现战略大转移到达革命落脚点,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在甘肃期间,网络媒体团成员沿着甘肃境内的红色足迹前行,一路走来感受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将甘肃的红色文化以新颖的方式传递给广大网民。

千龙网记者马文娟以“9.3”大阅兵为切入点,向网民朋友们介绍了在静宁界石铺加入长征队伍的战士余新元,单说这位战士的名字可能网民还不知道。但是说到在“9.3”大阅兵仪式上第一位敬礼的老兵就是余新元,而且他一生慧眼识珠推荐了雷锋当兵,推荐了新时代的雷锋郭明义,大家一下就感觉亲切了许多。

在红军长征路上,革命老区甘肃庆阳是当时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老区的一部分,虽说是大后方,可这里的革命形势并不是风平浪静。今朝,在华池南梁一家飘香的豆腐房中,英雄为了革命慷慨就义的故事依然清晰。中国军网记者毛志文用自己的文章纪念了这段不容忘却的记忆。

1934年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华池南梁成立,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建立。1935年4月16日,在豹子川、白沙川交界的张岔岭,敌人包围了习仲勋带领的政府工作人员。一位年轻人率赤卫军掩护习仲勋和政府工作人员转移到白沙川,不料又遭敌人三面包围。最终只剩年轻人自己,但仍坚持战斗。因右腿中弹被俘后,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敌人恼羞成怒,将33岁的他杀害,并残忍地割下头颅。赤卫军和乡亲们用木头仿雕了一颗头像,为其收尸安葬。他,就是1933年10月在南梁参加红军的梅生贵。牺牲前成长为南梁根据地地方武装的优秀指挥员。青山有幸埋忠骨,梅生贵可歌可泣的事迹就这样通过网络被人们所熟知、敬仰。

1986年,为了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会宁会师遗址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会师纪念塔,塔碑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但是落款并没有邓小平同志的署名。这其中的故事也被网络媒体记者捕捉和记录,原来邓小平同志在题词后表示,“许多革命烈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群众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和他们相比纪念碑上就不用再写我的名字了!”

这就是甘肃站,英雄的土地孕育红色的文化,在网媒记者多角度报道下成为全国网民关注的焦点。

忆往昔 长征在咱甘肃大会师 看今朝 陇原小康路上新征程

小康新征程致富路上你我同行

时光荏苒,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然而在陇原扶贫攻坚的新战场上,新的长征路已经开启!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甘肃的贫困面大,扶贫任务艰巨有目共睹。“不让一名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因为贫困掉队”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党中央和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新的时期,一场扶贫攻坚战役已在陇原打响,这是一场关乎人民幸福的新长征路,承载了陇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在华池南梁的一家豆腐房中,梅生贵孙媳妇谷清梅女士正在用心研磨豆腐。爷爷英勇牺牲后,奶奶就靠着豆腐作坊补贴家中,后来奶奶将手艺传给了婆婆,婆婆又传给了她。豆腐飘香中,时光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不变的是梅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辛勤经营着豆腐店,秉承着革命先烈的旗帜,童叟不欺生意越来越好。而在整个南梁镇,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开发,这方红色故土上生活的村民在政府引导下,建起红色农家乐走出致富路。

同样在红色小镇,来到静宁界石铺就不能不说静宁的致富“金果”——静宁苹果。网络媒体团的记者、编辑们一来到静宁的果园便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香脆可口的苹果让大家饱了口福,枝头上红彤彤的苹果更是让大家饱了眼福。质朴的果园农民杨道道被网络媒体记者里三层、外三层围地结结实实地采访。谈到苹果带来的致富增收,他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面对这难得的宣传机会,当场为静宁苹果代言表示,30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领导班子不懈的真抓实干,静宁苹果终于成了品牌价值极高的金蛋蛋,为群众奔小康敲开了致富之门。目前静宁苹果产量达到13亿斤,平均到每位中国人身上,大致每人都有一斤静宁苹果可享用。这些接地气的宣传都通过网络媒体记者全方位报道走向全国。

崎岖的山路,蜿蜒的山梁。网络媒体“走转改”走的是基层,转的是作风,改的是文风。“长征路上奔小康”甘肃站的行程就集中体现了这点。在苦甲天下的会宁,采访团驱车2小时到达韩集乡周家湾村。在这里我们认识了勤劳乐观的武玉萍一家人,虽然她家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勤劳善良,利用政府的协调的贷款正在养牛、养羊来拓宽致富路。

在平凉崆峒区颉岭村,网络媒体记者看到在政府主导规划下,整齐的新农村拔地而起,世代生活在山梁沟壑的群众搬到统一的新家园。可是住进新农村他们就能幸福生活吗?没有产业配套,光鲜的表面是否可以持续?带着这些问题网络媒体记者继续调查,在颉岭村整体规划的肉牛养殖场,记者们找到了答案。集约化的养殖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对接了市场销售,让个体经营的风险大幅降低。中国日报网记者马驰认为,对于扶贫他最关注的是如何“造血”,而不是简单的“输血”,只有产业配套调动农民朋友的主动性,才能让扶贫起到长效、收到实效。对于甘肃在这方面的经验,他希望通过网络媒体来宣传交流。

忆往昔 长征在咱甘肃大会师 看今朝 陇原小康路上新征程

有梦再出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用起早贪黑来形容采访团在甘肃的行程再合适不过,由于采访素材丰富,采访的人物都是大家的身边人、身边事,所以每一个采访点都备受网媒记者的关注,“拖堂”也成时常发生的事。于是晚归便成了采访团返程的常态,看着星光和夜色回到宾馆继续发稿,也是每位网络媒体记者必修的功课。而随着新媒体,新传播手段的不断涌现!甘肃站的发稿平台可谓是高科技的战场,新浪编辑陈义在会宁会师遗址利用天眼系统直播,短短一小时就有30万网民点播关注。央视新闻中心记者安文剑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的界石铺秒拍视频9小时点击量达到290万。全方位、立体化的平台让记者们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

《网络传播杂志》首席选题编辑刘沁娟说在来甘肃长征站之前,她只知道会宁是会师圣地,来到甘肃之后才知道红军长征在这里走过这么多地方。还有这里质朴的乡亲们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在政府的大力扶贫下,这里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新华网编辑胡阳则表示,来甘肃实现了他多年的人生梦想,这是一块有故事的红色沃土,一路走来,他更加理解习总书记“长征永远在路上!”的深情嘱托。参加这次活动的网络媒体记者也纷纷认为,虽然这次甘肃长征行已经结束了,但是大家一定会把长征精神,以及甘肃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带回去,带到工作岗位上,用积极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甘肃省委网信办新闻传播处处长杨理仑全程随队采访,有感写下诗歌《我来了》就让我们摘录最后一段一起共勉:

“两个一百年的新征程已扬帆起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已在血液中流淌,

我将秉承您的梦想,

弘扬您的精神,

在新的长征路上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