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数字改变中国 网络转换动力

2016-10-12 14:44:12

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我国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现实表明,我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为世界互联网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创造了“中国经验”、提供了“中国范式”。

【网络强国】数字改变中国 网络转换动力

图:2016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是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参观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科研单位重要创新成果后,边交谈边走向会场。

一、数字化成为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利器”

目前中国网民数量规模跃升全球第一,互联网经济占我国GDP比重已达7%。不久前,国家发布的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把数字化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手段,着力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附加值低、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增加值率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使“数字化”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动力。

数据已成为战略资源,是新经济发展“土壤”。在互联网时代,海量数据的产生与流转成为常态,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使用成本迅速下降。过去50年中,存储密度增长了5000万倍,这使得数据成为匹敌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新的生产要素。随着IT时代开始进入DT时代,大数据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资本要素,可以说,数据是新的“石油”,是国家和企业最为珍贵的财产。专家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约400亿TB,将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因此,大数据技术将以一种新型的能力和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挖掘分析和应用,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据应用重塑行业格局,引发颠覆性变革。在数据经济时代,数据正在流转于各行各业,数据的挖掘应用正在重塑未来产业发展的竞争格局。数据将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它将推动社会生产取得全面进步,助推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医疗服务业等各行各业产生根本性变革。零售行业中,在市场分析、销售规划、运营以及供应链等方面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优化;制造业中,大数据可以有助于了解客户的需求,全面提升产品设计、研发和销售的精准度;金融行业中,大数据发挥处理海量数据时快速、准确的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准确的、实时的、贴切市场需求的模型。

数据驱动转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大数据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大数据充分利用优质共享的信息知识和创新资源,不断降低社会信息成本,通过基于大数据精准分析和科学决策,有力支撑教育文化、健康医疗、电子商务、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等,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培育形成新产业、新消费热点和新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初显端倪,数据价值链和产业链初步形成,百度、阿里巴巴、大智慧等数据资源型和研发应用型企业初步涌现,未来将形成数据材料、数据探矿、数据加工、数据服务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化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数据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崭新的动力。

二、“互联网+”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习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旨演讲中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互联网不是一般的技术或产业,而是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新生产力。当前,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互联网+”、“智能制造”,都是在新时期寻求发展的新的动力机制。

互联网+产业,加速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农业领域,农业互联网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制造业领域,“互联网+”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从大规模工业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协同化生产转变,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服务业领域,“互联网+”正在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等新业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电子商务为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依然迅猛,2016年1-7月全国网络零售额已达到26268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金融行业中,根据艾瑞咨询《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格局研究报告(2015)》显示,我国网上银行交易量达到了1292.5万亿元,互联网支付达到了80767亿元,大大颠覆了传统金融业发展模式。可以说,各行各业,通过与“互联网+”逐步形成了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动力机制,逐步改变了发展模式,这已经成为当下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趋势。

互联网+政府,助力政府治理智慧化转型。政府管理服务,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各部门信息数据的整合,突破部门之间信息孤岛,把数据转化成决策的新依据、服务的新手段,改善公共服务,形成科学决策。同时,通过不同部门之间数据的互通共享,促使政府部门联动创新、优化服务,将松散的政务服务进行统一和流程再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目前,从全国来看,很多地区和部门都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基于互联网在线办理相关政务服务事项。目前,包括BAT在内的中国互联网巨头通过自有的云计算服务正在为地方政府搭建政务数据后台,将原本留存在政府各个部门互不连通的数据归集在一张网络上,形成了统一的数据池,实现对政务数据的统一管理,进一步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政府机构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政府管理创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正是数字化为前提的、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政府管理新范式。

互联网+城市,开启现代社会生活新时代。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Better City Better Life”,开启了人们基于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城市各领域高效、智能和精细化的管理、运行和服务,以满足城市政府管理和服务、公众生活等各项需求。尤其是在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等核心系统之间的综合集成应用创新,大大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行的智能化水平。在城市生活方面,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在教育领域,国家持续推进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多地积极开展智慧教育试点示范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在医疗领域,数字技术的融入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医疗产业,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分级诊疗正日益普及;在旅游领域,智慧旅游试点已经覆盖全国,并在旅游移动互联应用、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等领域有了长足突破。正是由于互联网+,才真正使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得以实现。

三、统筹数字与网络混合动力,开创数字中国新路径

聚焦数字中国,寻求网络动力,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经济,是贯彻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把创新驱动落到实处的必然选择,也是“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起点。我国要加快网络强国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通过统筹数字与网络混合动力,努力开辟数字中国发展的新路径,推动我国走在数字与网络经济时代的世界前列。

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在IT、DT时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国家新形象、经济新动力的重要标志。要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光纤到户,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4G发展步伐,适时研发和部署5G商用,提高无线网络覆盖面;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IPv6)建设,全面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统筹推进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域布局,推动建设一批区域行业性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灾备中心等。在城市交通、能源、通信、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中广泛部署智能感知终端,形成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壮大数字化网络经济体系。要积极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重大技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移动智能终端、信息通信设备、智能工控系统、操作系统、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核心产业;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先进传感器、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积极推动虚拟现实(VR)、网络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智慧健康等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壮大。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围绕产品智能化和工厂的智慧化两条主线,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在产品研发中的融合应用,推动产品向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大“机器换人”推进力度,实施“机联网”和“厂联网”示范工程,全面推广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制造企业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发展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远程诊断、总集成总承包等专业化新业务。

构建智慧政府、智慧城市“双智慧”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政务发展,以重大业务应用为牵引,加快建设完善部门重要信息系统,重组跨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协同流程,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着眼于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住房保障、社区等民生热点问题,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O2O应用服务,推广基于互联网的餐饮、娱乐、家政等城市社区服务;推进网络约租车、网络租房、网络团购等共享经济新业态;推动车位、医院床位、就业岗位以及各类可分享的资源信息联网发布,构建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一些公共支撑型应用平台建设,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监、智慧环保、智能电网等城市治理工程,提升城市运行的精细化水平。

构筑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加强党政机关重要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网络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应用系统信息安全防护,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支撑体系。加快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网络舆情导控、网络可信身份管理、网络溯源取证管理、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与评估等基础平台,提高网络态势感知、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及定位溯源能力,构筑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制定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与监管,构筑网络安全基石。

(作者兰建平,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