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情况,多地实施扶贫(驻村)干部召回制度。对被召回的干部,情节轻微的教育培训、“回炉再造”,严重的要给予组织处理。截至目前,贵州、湖北、云南等地,已有数千名干部被召回。(2016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
扶贫、脱贫、改善民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而驻村“第一书记”和干部则是走好“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步”。驻村“第一书记”和干部能否心系群众、履职尽责、有所作为关乎扶贫工作的成败。青海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车路村第一书记被召回事件,又一次暴露出扶贫干部“人在心不在,干事走过场”的无为心态。
人在心在勇于担当破难局。各地各单位派出的扶贫干部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综合评定选出的优秀干部,身上肩负着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重担,“第一书记”作为工作队第一负责人,理应带领驻村干部严格遵守驻村纪律,加强思想认识,敢于担当。有些扶贫干部认为只要活干好了,驻不驻村没必要,以为时间一到就可以返回原单位,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只有在贫困村住得下、住得久,才能深入到老百姓中,切实感受到他们的所需所想,帮助他们解决难题,为他们谋划脱贫良策。“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扶贫干部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对百姓的真心、耐心与决心。
以“钉钉子”精神将扶贫进行到底。干扶贫事业就好比钉钉子,需要一锤一锤耐心的敲,持续的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各地的贫困村贫困原因、贫困类型各不相同,在扶贫工作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一个贫困村面貌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脱贫致富需要一个过程,扶贫干部要稳扎稳打,持之以恒,在干事中树立信心,切勿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群众期待是扶贫根本归宿和落脚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群众期待是扶贫干部扶贫的根本追求。扶贫干部要早早立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军令状”,到贫困村后,了解村里的资源禀赋,挨家挨户了解贫困户贫困的原因、程度、特点等基本情况,与百姓亲如一家,共同携手,形成合力,激发农民的致富动力,形成“干事有激情、收入有保障、生活乐安康”的良好局面,只要持续发力,坚持下去,又何愁贫困村不摘帽、不脱贫呢?(河北滦平县委组织部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