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直面贫困这只拦路虎

作者:盛玉雷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016-10-17 18:00:10

如果说,存在横亘在人类进步道路上的拦路虎的话,那么由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贫困难题,无疑是其中最硕大的几只之一。回溯人类浩瀚文明史,贫穷总是以不同的面目附着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在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也总少不了受其所困的身影;而放眼辽阔的世界广域,远到非洲贫民的境遇,近到中东难民的阴霾,贫穷更是跨过地域的界线肆意扩散。

对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来说,显然更是无法独善其身。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帮助逾7亿人摘掉了贫困帽子。但一如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在财富日渐丰饶、发展步步为营的当下,贫穷也依然笼罩着一些角落。

据统计,我国目前国家级贫困县尚有592个,截至2015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要如期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脱贫目标,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表达了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决心,展现了实现脱贫目标的顽强斗志,更是体现出对改革发展的强大自信。

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不仅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是的,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面对贫困这一拦路虎,除了高涨的热情和不绝的意志,更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论。毕竟,物质的匮乏不能成为精神缺失的借口,更不能成为脱贫思路与意识淡薄的理由。而曾经深耕基层治理、有着丰富脱贫致富实践经验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此进行了远见卓识的阐述。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横跨五个时区、覆盖两大气候带的自然地理条件,让因地制宜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国脱贫的准绳。从黄土高原的沼气火焰,到川西甘孜的温馨驿站,再到藏区牧民的嘹亮歌声,形态各异的扶贫方式带来了殊途同归的致富效果。

但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上它的人才知道。在一些地区,尚存在扶贫思路紊乱、脱贫手段单一的情形。最近,与“扶贫羊”有关的闹剧沸沸扬扬,“一届班子一种作物”的怪相也时有发生,如此扶贫,又哪里能找到通往财富的特色之路?“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高屋建瓴的点拨,一语中的。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时写道: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不久前,来自中国湖南农村的何江博士在哈佛大学的一场有关知识的演讲,让近在咫尺的听众感慨,也让远在天涯的国人动容。他提到,要将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因为“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的确,在四川凉山阿土勒尔村,孩子攀登悬崖,只为沐浴知识改变命远的曙光;在广西都安,“九分石头一分地”,让义务教育无从落脚。教育,是脱贫攻坚战中一场不得不打的大战役,甚至具有扭转全局的战略性作用。为此,“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近日,国务院扶贫办表示,关于扶贫资金项目审批管理权限今年可能90%左右资金规模审批权限下放到县。“郡县治,天下安”,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在脱贫领域,不只是县域,村级组织也是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同样地,对广大致力于消除贫穷的一线干部而言,不仅要严格落实中央的扶贫政策,更是要在思想上心理上实现“脱贫”,深培行之有效的脱贫思路。如此,才能在中国改革发展的美丽图景中抹去贫穷的阴影,共沐全面小康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