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央广网记者张颖 摄)
央广网唐山10月21日消息(记者张颖)21日上午,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挽着老伴儿的手,盯着墙上亲人的名字,目光久久不能移开。40年前,因为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自己至亲的亲人——父亲、母亲和弟弟都葬身废墟。“我们一有空就会过来看看,看看他们的名字。”老人摆摆手,似乎不忍再回忆。
今年恰逢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回望历史长河,唐山于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废墟,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16万多人顿成伤残,7000多家庭断门决烟。为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美丽河北·协同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河北行采访团走进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见证唐山从毁灭中重生、在重生中崛起的辉煌历程,感受团结坚韧、不屈不挠的唐山精神。
采访团在认真听讲解员讲解(央广网记者张颖 摄)
在解说员的讲解下,记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从地裂城殇、举国救援到恢复生产、凤凰涅槃的全过程,地震发生后不到30分钟,唐山矿前工会副主席李玉林等四人驾驶矿山救护车驶向北京,4小时后抵达中南海,将准确灾情报告给党中央,为党中央决策部署抗震救灾赢得宝贵时间。
矿山救护车(央广网记者张颖 摄)
28日上午,约有20万人的救生大军遍布市区,整个震区迅速形成了立体交叉抢救生命的战场,出现了许多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生活集体,一般由几户、十几户家庭组成,大家共同做饭、共同照顾老人小孩、共同抗震救灾,这种临时大家庭帮助幸存者度过了震后最艰难的岁月。
临时大家庭(央广网记者张颖 摄)
同时,人们还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支援下,用苇席、油毡、砖石等极其简单的材料,共搭建了简易房屋40多万间,基本解决了灾民的住房问题。许多唐山人就在这样的简易房屋中居住、生活了三至五年,有的甚至十年以上。
简易房屋(央广网记者张颖 摄)
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在经受严峻考验、备尝艰辛后,唐山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很快恢复生产。震后10天出煤,14天并网发电,28天炼出第一炉钢。
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唐山人在大震面前所彰显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值得我们永久珍藏的宝贵财富。
解放军医疗队为灾区产妇接生(央广网记者张颖 摄)
我们将历史的时针拉回2016年,唐山顺利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继1999昆明世园会、2006沈阳世园会、2011西安世园会、2014青岛世园会之后,在中国大陆举办的第五次世界园艺博览会。“我刚参观完了唐山世园会,真是太精彩了!”在世园会上,来自唐山遵化的胡女士激动地告诉记者,“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我也去过了,1976年那场大地震,多少无辜的生命遇难,唐山人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设了新唐山,现在又成功举办世园会,我为我们唐山人感到自豪!”
在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成功举办世园会,唐山向世界展示了唐山震后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成果,表明了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唐山精神应历久弥新,唐山就像一只涅槃重生的凤凰,让世界为之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