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基层视角
“元年”变化多
口述人:火箭军某导弹旅发射营营长 刘志红
刘志红近影。张玺宁摄
有了新称呼,穿上新军装……今年是火箭军建设元年,军营处处是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实战化训练强度、力度更大了,从靶场到战场的距离更短了。
成就感更强了。今年是我当营长第3年,也是最忙最有成就感的一年。从野外驻训到跨区机动,从实兵演练到实弹发射,今年全营创下在陌生地域训练近7个月的历史纪录,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
两个月前那一幕,是对我们连续征战的最好回馈。初秋戈壁,随着我一声“点火”命令,指挥号手沉着冷静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呼啸升空,精准命中靶标几何中心。指挥部评判,在贴近实战条件下,我们打出了该型导弹历史最佳精度。
硝烟味更浓了。今年5月,我营跨区挺进东北参加红蓝对抗。对于我来说,拿下那个老对手不在话下。不承想,这次部队刚抵达,转运卸载物资时,便遭“蓝军”特战分队打击。全营仓促应战,“损失”过半,最终错过发射窗口。复盘推演时,我带头检讨:“打破以往演练的惯性思维刻不容缓。”
问题意识更强了。9月底,我一返营,便接到旅召开实战化训练梳理诊断会通知。与以往演习归来数成绩不同,大家主动把自己摆进去,分析原因、共同研判,揪出100多个问题,并明确权责,挂号销账。我想,正因为这样复盘检讨式总结已成常态,今年全旅才能在40余次演训和实弹发射任务中,次次交上优秀答卷。
说一千道一万,战斗力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最好标准。这不,前几天,我参加旅党委实战化专题议训会,大家一门心思研究如何结合单位新使命、武器新特点、部队新情况,研练制胜新战法训法,推动实战化训练实些再实些。
(本报记者 王卫东、通讯员 奉 雷、肖 航采访整理)
改革·基层视角
改革看我的
口述人:第27集团军某旅装步四营营长 裴德毅
11月22日,一大早出操,天空下起雪。我忽然想起,去年冬天,部队因改革移防搬迁,也是个雪天。
当时,我休假在医院照顾住院的父亲。正在排队交医药费时,营教导员告诉我,部队接到了移防搬迁命令。
要不要立马回营?作为儿子,父亲病重时我应陪床照顾;作为营主官,我同样有责任带领官兵执行命令。
“你是军人,顾小家,更该顾大局!”看到我左右为难,妻子劝我安心回单位,说她会照顾好父亲。当晚,我告别父亲返营。
从搬迁到入驻新营区,工作千头万绪:营房破旧,官兵怎么住?训练场窄小,组训怎么展开……我带着官兵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啃,一忙就是四个月。
成家立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9月份,儿子裴柯上小学。从择校到办理入学手续,再到每天接送,加上照顾父亲,都是妻子一人风风雨雨,忙里忙外,其中多少心酸,而我一概不知。
时值旅里首次南下跨过黄河,在山岳丛林地带参加演练,我们营又被赋予前沿攻击和实弹射击重任。
演习打响之际,妻子累得病倒了。我打电话安慰妻子,才聊不到5分钟,我便匆匆挂断,转身回到指挥位置。此后整整12天,我带着官兵拟定作战计划、推演战法,忙得没有正点吃过一顿饭。
演习结束后,我特意给妻子和儿子各买了一身衣服。结果,由于半年多没回家,儿子个头又长高不少,衣服小了一截。
“一、二、三、四……”收操时,官兵嘹亮的呼号打断我的思绪。虽然这一年过得紧张忙碌,但看着官兵一个个虎气十足,我打心眼里感到骄傲自豪。
如今,“脖子以下”改革即将开始,我带头承诺:“进退走留听党的,履职尽责看我的!”
(何孝林、本报记者 杨清刚、特约记者 高 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