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1-28 10:23:29

林芝在藏语中意为“太阳的宝座”。到过西藏林芝的人,自然都忘不了那里的独特景色。南迦巴瓦峰的静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壮丽、巴松措湖的纯净、鲁朗林海的神秘,还有“桃花沟”花海的秀美。林芝像一位千面佳人,在四季更替中,展现着摄人心魄的美。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林芝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广袤的原始森林就像一座生物基因的自然博物馆。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然而林芝也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曾经的林芝,有很多人以砍伐木料为生。林芝林业资源丰富,很多本地人曾经无视森林管理法规,用砍伐的木料换钱维持生计。

2007年开始,林芝开始禁止一切形式的破坏森林,而砍伐木料是当地很多人的收入来源。

中国日报《解码中国》栏目推出六集微视频特别报道——《小康之路:Breaking Out of Poverty》。

第二集里我们从湖北恩施让留守儿童父母归来的避暑新城,来到了西藏的林芝市。偏远和封闭是孕育独特自然风光的屏障,往往也是造成落后和贫困的温床。然而也是如何让精准扶贫做到因地制宜的试验场。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勤恳朴实的藏族青年索朗丹曾是林芝一名责任感很强的护林员,每天穿梭在森林中。为了预防森林火灾,他会寻找每一处火险,捡起每一片被丢弃的废纸。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他生活在一个随便拍张照片都可以当电脑桌面,常被称作“西藏的江南”和“西藏的瑞士”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彷佛都有灵性和生命。

而曾经的索朗丹曾,却也为了换钱砍伐木料。不是出于贪婪,而是因为他的另一份责任。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索朗丹曾热爱家乡的土地,但他更需要扛起一个沉甸甸的家,一个有着可爱的儿子,还有三个残疾体弱老人的家。砍伐木料曾经是最快的换钱途径,但完全是杯水车薪。

如今,他成了当地政府聘用的一名护林员,有了稳定的收入。保护森林虽然没有让他迅速富有,但勤劳的索朗丹曾通过采集松茸和饲养藏猪,生活已经开始慢慢变好。相信决心、责任感和努力的他,期待未来会更好。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达瓦平措也曾忍受贫穷,为生计而伐木。但他脑子里一直在想着如何致富,同时也想帮到周围的人。他相信靠着劳动可以致富,但扶贫的确需要外部的关心和帮助。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扶贫贷款让他终于有机会凭借对祖辈文化的传承发扬,利用电商平台生产销售藏香。如今他的藏香热销全国,短短数月收入就达到7万元。达瓦平措雇佣了当地的三个贫困户,希望通过劳动带动他们一起脱贫致富。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在2015年,西藏农牧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2%,达到8244元。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未来随着基础建设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像索朗丹曾和达瓦平措一样的林芝人会摆脱贫困,而更要的是,像他们一样在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中因地制宜地迈向小康之路。祝福林芝,祝福西藏。

最可怕的是孤独的和被遗忘的贫困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从鄂西南边陲的新兴小镇,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荒凉孤村;从江西会昌客家乡野的万亩橘林,到湘西苗族的传统风味;从“西藏小江南”的林芝,到贵州六盘水的深山……

两个月里,中国日报的记者们深入扶贫第一线,记录神州大地上那些向贫困宣战的勇士们的真实故事。

为什么我们要到六个彼此相隔千里的偏远地区去呢?因为我们明白:

贫困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孤独的和被遗忘的贫困。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更需要的是外界的倾听和关注。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扶贫事业的重要理念。

小康之路:他们曾经是伐木人,如今却成了护林员和藏香厂老板

我们也想用镜头发现中国不同地区的贫困基因,以及各地不同的扶贫措施,更直观地了解精准扶贫给这些地方带来的变化。

消除贫困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2020年前,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国崛起的一个“小目标”,但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让我们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每周看一个关于贫困和改变的故事。也许每个人多做一点,让人类摆脱贫困的梦,也就离现实更近了一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