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改革 新的跨越】新常态:开创经济发展新模式

2016-12-12 09:55:45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中国既有巨大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面对全新的形势,如何加快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破解的历史命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大的战略视野、巨大的政治担当和高超的驾驭能力,开启了彻底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本台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新的改革新的跨越》,今天播出第一集《新常态:开创经济发展新模式》。

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被国际机构接连调低,而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却被不断调高,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世界几个主要国际机构一致的观点。

结构改善、动力转换。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形成普遍的积极评价。而在几年前,国内外对中国经济何去何从还心存忧虑。多年以来,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尽管让中国以10%以上的增速奔跑了近30年,但是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遭遇连续十几个季度的增速放缓。长期需求刺激为主的发展方式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增长动力衰减,经济结构扭曲,人口等要素成本优势消失,资源环境矛盾凸显。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问题就是新理论的催化剂。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提到:“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从2013年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确立了对经济形势的季度分析制度。从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到中国经济发展不再也不能追求“超高速”增长。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冷静观察、缜密思考、深入研究,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这个全新判断。

新常态意味着什么?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哪些影响?在这一重要论断提出6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特点。

时隔一月之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和应对方略。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新常态这个词,成为总书记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的“高频词”。“新常态”理论在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发展理念的创新,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新常态理论正在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不断开拓着发展新境界。

速度换挡,增长方式往哪转?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稳字当头,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摆脱了速度焦虑,“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成为社会共识。

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结构调整,经济失衡如何扭?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新理论催生新实践,动力转换。新动能从何而来?创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强国战略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6年,连续三个季度的6.7%,这是中国经济在2015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跌破7%后,首次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

平稳增速的背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蜕变。经济结构中吸纳就业较多,资源消耗较少的服务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到52.8%,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1%。而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远远领先于传统工业。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高于年初设立的下降3.4%以上的目标,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0.3%,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充沛,发展前景光明,不断涌现新亮点,夯实着中国经济平稳前行的信心。在未来的征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住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才能以全新状态,去完成更持久的攀登,去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