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欲要振兴,必须准确认识在当前形势下其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现在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
一是东北地区像我国内地一样,长期的自然经济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全世界少有的几块黑土地,东北就有一块。这里物产丰富,在农业文明下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当年人们闯关东就是奔此而去的。物产丰富也有其弊端,容易陷入资源依赖,乃至“资源诅咒”,即长期依靠资源的发展淡化了创新能力和市场能力的提升,一旦资源优势丧失,则发展就相对被动。
二是在东北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寒冷的天气形成了干半年、歇半年的习惯。
三是计划经济体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东北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最到位、最有成就的地方。计划经济体制靠国家计划分配资源,计划不仅计划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而且计划了“购买”或需求,没有开拓市场之忧,没有盈亏之忧。计划经济还计划了共和国建国之初最需要的东西。
建国之初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东北是其典型的代表,而且主要体现在国家急需的重工业上,体现在装备制造业上。在一个从整个国家层面而言是严重的短缺经济下,东北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都属于卖方市场。
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特点是一切都等着上级的计划。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链条上,其下游环节相对是被动的。深厚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严重的“路径依赖”,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东北在某种意义上还被计划经济体制的“魂”所缠绕。
四是就产业结构来说,东北的工业主要是重工业和资源性产业。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当前的国家层面都十分重要。然而我们注意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最先兴旺起来的却是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生活品。
东北就像最先兴起、后来又相对停滞的英国似的,迫切需要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然而单靠它自己的力量又难以调整和提升。
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其所著《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中》深刻地写道:“率先工业化所寄生的那些特殊条件不可能维持下去,它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无论当时多么的先进和有效,不可能始终独领风骚,它所创造的生产和市场方式也未必一直最适于支持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然而,从过时的旧方式转向新方式既昂贵也困难。过时的工厂和过时的工业区中已积存的大量投资,把英国工业牢牢绑在过时的技术上”。
五是由以上诸点产生的连锁反应:在人员、资金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无论人、还是资金,都全流到相应回报高的地区。于是我们看到,东北的民间资金在投向更能挣钱的地方,东北的人流失了,不仅年轻人大量流失,而且老年人也跑了。一个缺人,特别是缺年轻人的地方还怎么振兴呢!
东北曾经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东北振兴不仅是东北人民的事,而且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
从全国的层面上通过放开、即发展民营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和开放、即走出去,引进来,在东北没有典型意义。东北多少有点像前苏联的经济结构,国有经济的比例太大,重工业的比例太大,缺少足够的民间商业冲动。东北振兴某种程度上是转换“基因”,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基因”转换成市场经济之“基因”。
首先是一个好而有效、懂市场经济的地方政府特别重要。通过这样的政府的努力,可以创造发展民营经济的条件,以及吸引各种市场力量走进来的条件,创造市场经济的氛围。
其次要进行适当的对口援助。这里的对口援助重点在于注入市场经济的“基因”,而不是简单的建设一个项目。
再次要进行国有企业的切实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的主体。
最后国家的强大,特别是一个大国,需要实体经济立国。当下国家要发展实体经济,要发展制造业,就应当十分重视东北。东北有工业基础,这是东北的机遇。国家应当帮助东北调整和提升东北的制造业,使之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对于东北的农业也是一个机遇,东北独特的条件使其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