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大家谈】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是振兴东北的根本

来源:央广网
2017-01-20 14:40:06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同这首歌一样,东北,曾经这片广袤富饶的黑土地,见证了共和国工业的兴起与成长。时隔境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经济发展下行压力的增大,如今的东北再次面临发展的瓶颈。由于产业结构“老化”,体制机制矛盾叠加,曾经这位“共和国长子”已跟不上发展的脚步,此时,只有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这片广袤的“黑土地”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振兴东北工业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是根本。我们都知道,东北经济如今面临的问题是工业发展进程中必须经历的转型阵痛期。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曾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总书记提出的升级“老字号”,培育“新字号”就是为东北经济转型升级问诊把脉开药方。“老字号”即为传统的煤钢企业,这部分企业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东北乃至国家发展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传统产业调整并不能一蹴而就,由于历史原因,东北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使得体制机制僵化,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保守,经济又以国有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供给着地方财税、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改革举步维艰,这就造成众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等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此,地方政府要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关闭一批“僵尸企业”,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在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同时完善配套产业,逐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值。

针对“新字号”,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视民营企业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业内人士曾指出,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是整个东北地区的通病。长期以来,公有制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产业特色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改变现状,必须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和鼓励民营经济,为公有制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去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上就曾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服务业,培育养老、旅游、文化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在支持部分中央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同时,促进东北民营经济发展,选择一批收益可预期的优质项目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着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早在2003年,国家层面就已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过去10多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虽然当前东北地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也要客观全面地看到其支撑东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天条件没有改变。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在推进东北振兴过程中如同一针针“强心剂”,为其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内生动力。有数据显示,2015年,黑龙江服务业的比重已提高到5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5%,其中旅游产业对全省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超过70%。此外,根据2016年前三季度的预期数据,吉林和黑龙江GDP预期增速分别为7.9%和6.7%,辽宁自贸区、辽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都已获批,东北经济回暖迹象已然显现。

经济的下行压力,体制机制“老化”的壁垒,倒逼着东北经济走上自我否定、自我革新的道路,在一轮轮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也必将实现凤凰涅槃。(王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