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晚 享受那一刻的天伦之乐足够了

作者:王传涛 来源:法制网
2017-01-26 17:08:56

法制网特约评论员 王传涛

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中,又将迎来新春佳节。

近些年来,国人已经形成了一个新“习俗”——除夕之夜看春晚;大年初一吐槽春晚。拜年过程中,遇到故人或亲人,不吐槽几句春晚,都感觉这年过得没什么意思。比如,哪个歌星对口型假唱了;哪个魔术穿帮了;哪个小品不搞笑了;哪个相声没包袱了……

关于春晚,许多人有这样的情结,我们都在骂它,却挡不住来年除夕继续看它。我们吐槽,我们酸爽,我们却已经在习惯上形成了对春晚的依赖。找一个借口,可以是陪孩子看,可以是陪家里的老人看,可以是随大流看,反正就是不能完全拒绝看。应当说,这就是春晚作为“年夜饭”角色的最好体现——这就好比,即便是大年三十的饺子馅调咸了,也不妨碍我们继续吃饺子。

其实,三十余年以来,央视春晚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改进,一直在试图做到最好。而且,这种进步与变化,每一届都有体现。无论是导演出自央视之内还是选自电影圈,春晚从来没有停下进步的脚步。这种进步,既体现在硬件如舞美、灯光上,也体现在节目内容的提升上。歌曲舞蹈美如画,相声段子成为来年的流行语,都是最好的佐证。

但是,春晚已经越来越难以取得更高的评价了。一是春晚众口难调。毕竟春晚是面向13亿多人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综合性晚会,它的受众既包括老年人也包括儿童,既包括北方人也包括南方人,既包括都市白领也包括农民工,既包括高级知识分子也包括文化水平较低之人。因此,春晚的每一个节目出来之后,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叫好满意。而即便是优秀作品,也会面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解析与评判。

二是当下娱乐环境、娱乐标准已经多元化,公众的笑点和情绪兴奋点已经越来越高,春晚更是不可能能应对这种多元化的冲击。自媒体的风行,已经让段子越来越流行,之前只有春晚上才有的段子,现在打开自媒体就能随时看到;而各个卫视、电台都已经泛娱乐化,尤其是选秀类、真人秀类节目的大行其道,让电视联欢娱乐这种形式已经日常化、平常化,春晚自然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春晚是一台综合类、大而全的联欢晚会。春晚的制作方必须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我们要理解春晚,宽容春晚,对春晚要嘴下留情。喜欢看语言类节目的,尽可能地少抱怨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歌舞类节目;喜欢看歌舞类节目的,也要尽可能少抱怨怎么还要设置戏曲类节目;看穿了魔术的专业人士,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揭穿,毕竟大家都是吃这碗饭的……

面对春晚,广大网友需要理性发声。其实,吐槽与否,春晚都在那里,不离不弃。更要看重的是,伴随着看春晚过程的,是我们与家里人一道坐在电视机前守岁的过程,是一年到头为数不多的陪伴家人尤其是陪伴老人的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这个过程是温馨的,是详和的,是快乐的,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