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军队改革大幕拉启后,战区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引领下,战区的“四梁八柱”已构建完成,每个第一代战区人也都经历了从一块好钢,锻造成一颗合格螺丝钉的过程,这一年的磨砺,几乎每一个战区人都有一大堆故事要讲。春节前,新春走基层记者走进中部战区,来到一位普通的参谋军官身边。
他叫程先启,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处处长,开过飞机、当过作战参谋,战区成立之初,一声召唤,又走进中部战区的序列。借着这盘西红柿炒鸡蛋,程先启通俗地给记者解释了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联合的原理——
如果三个鸡蛋放在一个碗里,这是初步的联合;如果把三个鸡蛋打在一个碗里,这是有限的联合;如果把它打在一个碗里用筷子充分地搅拌以后,这就是我们说的深度的联合。
而程先启的妻子却告诉记者,像这样三口之家的团圆饭,这一年来简直屈指可数,虽然都在北京,身处同城,却经常不见丈夫的身影。
像程先启这样的第一代战区人,这一年以来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这样的疑问也让记者产生了好奇。这里是中部战区的联指中心,也是程先启工作的地方,与外边的节日气氛有所不同,这里的实战氛围依然浓厚,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研究性联合作战指挥演练。
通过信息网络,战区陆军、空军、火箭军等军种指挥所异地同步展开指挥作业。多维空间态势不断变化,信息攻防、海空交战同时上演,虽然这样的演习不带实兵实装,不见炮火硝烟,其中却蕴含着调动千兵万马的大文章。
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副局长王同保:我们战区就是钻研打仗的,就是为了联合作战指挥而生的,我们通过演练,让他们走出军种、融入战区的理念,既要外化于形,更要内化于心。
要想实现这一理念,用程先启的话说,就是要先往脑子里装东西。
被选入战区工作的,可以说都是各军兵种部队的佼佼者,但来到战区,人人面临的是自我清零,从专才到通才,程先启说这个蜕变过程很痛苦。
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处参谋刘锋:当时感觉压力很大,当时听说考试要考8个小时,我们都感觉可能8小时不够用。事实证明,在8小时这个时间之内,还是标的(不理想),不说漏洞百出,只能说是算及格水平。
求不来芭蕉扇,就过不了火焰山。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程先启和他的同事已经能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一幅详实准确的标图作业。基本技能过硬了还不够,在中部战区,人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爱提问题的指挥官。要想过关,脑袋里不存点干货根本不行。
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处处长程先启:首长现场出问题,下面还带着部队,如果把你抽起来你要不会觉得特别丢人,问到航母构造的时候问的并不是海军的,没有军种之分,他觉得这个问题你应该知道的他就会点你,压力特别大的时候经常会有。
这样的压力还来自固有军种指挥思维和战区联合作战理念的差距。来到战区之初,一份作战方案的拟制甚至让程先启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处参谋张晓星:连续奋斗,处长他因为作为主要的负责人,连续3、4个晚上都没有合过眼,坐在椅子上就能睡着,我们感觉也像脱了层皮一样。
然而付出和回报优势并不一定成正比。程先启所在的处室主要负责空中行动的协调指挥,在联合作战的背景下,对其他军种知识上的“短板”,让这套作战方案几次被打了回来。这位曾经是空军机关“大拿”的优秀处长也因此寝食难安。用程先启的话说,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想,甚至第一次对自己的抉择产生了怀疑。
种种质疑,程先启从起床的那一刻起就抛到脑后,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每一位战区人都找准了自己定位。程先启说,迎难而上,这是职业军人特有的素质。最终,一套成熟的联合作战方案终于出炉,成为战区未来作战决策的重要依据。新春伊始,程先启所在的处也被评为了“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建设先进单位”。一年来,战区通过天天练、周周学、月月考,特别是通过开展联合大讲堂,有效提高了战区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
在这个大院里,几乎每个第一代战区人,都能讲出属于自己的成长经历。程先启告诉记者,单从食堂用餐中就能看出战区人思想意识上的转变。
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处处长程先启:刚开始来的时候海军的人跟海军的人坐在一块吃饭,空军的人跟空军的人坐在一块吃饭,后来大家的都熟悉以后,海军、空军、陆军都坐在一个桌子上,平时谈谈工作也好、聊天也好,大家都融在一块了,这是从表象上就能看出来确实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但是,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指挥,程先启说他们依然在路上。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联合指挥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摸索,然后不断完善。
战区一年,第一代战区人都在忙些什么?记者有了自己的答案:他们在用时不我待的改革创新精神充实自己;在以忠诚人民的卫士情怀恪尽职守;在用开创者的使命感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新春佳节,驻守万里边海防的军人为祖国站岗放哨,您也许不知道,作为部队行动的“大脑”,在战区联指中心,还有一群不分昼夜值班的军人,他们片刻不歇地注视着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调动指挥千军万马,守护着国家的安宁。(央视记者:李昊 李迎新 李玉忠 马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