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年味浓浓,江苏城乡各地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体味传统、寄托乡愁,挖掘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元素,各地春节的寻根活动丰富多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适应于现代生活和审美追求,很多人的春节活动,更加注重挖掘深厚的文化内涵,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新风:博物馆里享受文化大餐
大年初二,鸡年第一个开放日,南京博物院就迎来了1.8万名观众。南京市民田庆看了南博的微信推送,带着一家老小7口人来看“禧春”特展,剔红的漆盒上有王羲之爱鹅的图案,桃花坞年画上门神威风凛凛、赵之谦的《石榴图》寓意多子多福、瓷盘上五只蝙蝠团团围着一只寿桃寓意“五福捧寿”——这些与年俗或吉祥相关的文物让一家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他说:“今天天气阴冷,还有小雨,不适合户外活动,到南博看展览既舒适又有收获,老少咸宜。那些已经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又被回想追忆,儿子寒假写作文也多了一个题材。”
博物院平时似乎显得高深、高冷,而春节期间却热闹得像庙会。广场上非遗项目留左大鼓鼓点阵阵,民国街上妆扮起来的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展厅外挂起红灯笼,1.8万观众已经达到了南博日接待能力的上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历史馆前台接待员杜雨杉和她的小伙伴深有体会,她说:“观众来租借讲解器、存包、问路、问展厅、问卫生间、问饮水机,还有人问夫子庙和中山陵怎么走……在岗时一刻不停地讲话,同样的话一天要说几千遍。”
除了看,观众还可以在南博体验动手的乐趣。南师附中新城中学初一女生李雨萱参加了“中国古代灯具”的社教活动。她告诉记者,自从不久前在南博参加过画鸡缸杯的活动,自己就喜欢上了这里,这次活动让她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先参观展厅,了解汉代的多枝灯、行灯、釭灯等品种,然后点燃动物油脂和植物油,闻到了那股呛人的味道,工作人员用文物复制品给我们讲解当时的环保灯如何把油烟导入牛腹用水吸附烟尘,以及蜡烛是如何产生的、古代的消防法规等等。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自己动手做了一盏灯,用珍珠泥包木片做灯座,用彩纸做成灯罩,再用电池连上发光二级管,一按开关灯就亮了,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新年纪念品。”
主持此次活动的是南博社会服务部的高梦琛,她没想到10个报名成功的初中生中,居然有两位是从北京来的旅游者。她说:“当游客可以静下心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就真的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了。”活动在特展馆张灯结彩的大厅里举行,旁边是一副红对联:“金鸡唱晓南国春煦,斗柄回寅博苑新晖”,参与者围坐在长条桌边动手操作,更多的观众围着他们看大屏幕的讲解,不停地有人问这样的活动如何预约,显然大家更喜欢一个好看又好玩的博物馆。
志愿者郭菡萏一天在展厅里做了两次“江苏古代文明”的讲解,从8000年前的釜灶讲到清代皇帝的宝座,从汉代金缕玉衣蕴含的永生追求到紫砂素面素心的文人审美,从竹林七贤的隐逸思想讲到大报恩寺背后永乐皇帝的身世,观众们听到的历史既有脉络又有细节。“展厅里人多的时候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但与前几年博物馆门庭冷落相比,这是喜人的烦恼”,她说,“这背后是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变得更加旺盛。不光观众多了,志愿者也多了起来,南博的志愿者已经超过了100人,今天服务的就有20人左右。我们在咨询、讲解、出版等方面做了很多服务,还走进社区和地铁站配合博物馆工作人员搞社会活动,因为我们的制服是蓝马甲,所以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南博蓝’。”
据统计,春节期间参观南博的人数每年都超过10万。我省有近300家博物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过年”。西安小伙陈正峰来南京亲戚家过年,看了网上的旅行攻略后特地来展厅寻找南博的镇馆之宝。他告诉记者:“在年轻人中,去一座城市就逛逛那里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当观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逛博物馆自然就会成为一种新年俗。”
旧俗:巡游踩街寄托浓浓乡愁
同样是大年初二,上午9时许的盐城东台西溪古城,朝雾氤氲,古色古香,广场上花团锦簇,锣鼓喧天,一派欢乐祥和景象,“美丽东台·民俗闹春”大型巡游踩街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金鸡纳福”“龙凤呈祥”“鼓乐传福”“幸福东台”四个篇章,共整合了16支队伍。舞龙灯、耍狮子、敲腰鼓、打莲湘、摇花船、挑花担、跳财神等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应有尽有,水乡文化与海渔风情水乳交融。
巡游踩街队伍蜿蜒上百米,衣着时尚的年轻人轻盈地舞着彩带,满面风霜的大妈、大叔浓墨重彩,扭动着腰姿,放开了喉咙……威武的雄狮,金色的巨龙,一路的色彩斑斓,一路的铿铿锵锵,展示了东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特色,更让人们体味了原汁原味的年俗文化。道路两侧,挤满了东台市民和从各乡镇赶过来的农民,人群中欢歌笑语,大家纷纷用手机拍照上传到朋友圈。
人群中,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激动得直抹眼泪,脸上深深的皱纹一根根舒展开来。她是东台弶港人,这些年一直在南京随儿子生活,今年过年终于回到了家乡。“记得我小时候,过年时最喜欢看的就是摇花船。我年轻的时候,就经常和乡亲们一起摇花船。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摇花船!”老奶奶说,平时住在南京的楼房里,一直惦记着家乡的小瓦房,今天一下子看到了这么多的“老八股”,感觉一下子回到了从前。40多岁的刘家栋常年在上海做生意,早在上海安了家,此次带着爱人和孩子回到东台过年。舞龙灯是他小时候最深刻的过年记忆。“初一一大早,我还在睡梦中,门口突然就传来了锣鼓声,‘舞龙灯的来了!’父母一声招呼,我赶紧起床,拿起一串鞭炮就往外跑,跟在‘龙尾巴’后面蹦蹦跳跳!”刘家栋一边指着眼前的踩街活动,一边眉飞色舞地向爱人、孩子介绍自己的“辉煌历史”。
东台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施卫华介绍说,民俗闹春巡游踩街活动是东台的特色文化品牌,汇聚了东台民间众多传统文化样式,东台人民群众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情感、展示风采、寄托乡愁,寻找“最东台”“最中国”的年味。这个活动已经连续举行了五届,每年策划一个主题,如2016是春系列,包括龙狮嬉春、金猴踏春、民俗闹春、大地回春等,今年的活动与去年相呼应,但更加注重挖掘富有东台各地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
据了解,全省各地都在挖掘原汁原味的“年味”:苏州狮子林举办迎春梅花展,“香道表演”“状元送福”“点梅花妆”“元宵灯谜”等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镇江句容宝华镇千华古村的花山古庙会人山人海,明清小吃、高跷马戏……整个古村庄沉浸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传统庙会的民乐、杂技、马戏、曲艺等精彩演绎着春节的地域文化特色。扬州百年盐商宅邸“个园”举办祭拜盐神活动,再现300年前盐商新年祈福的场景。个园抱山楼前,树立起夙沙、胶鬲、管仲三位盐神画像,摆起香案,10位个园“非遗小传人”与主祭人一同举行供盐仪式,现场还有大师用雕版印刷技术制作的鸡年吉祥图案的拓印分发给游客。徐州举办年俗文化节,“看传统大戏、赶非遗大集、逛明清民宅、品地方年俗”,市民朋友在户部山逛民宅、听大戏、送春联、纳新福、听国学、诵经典、观民俗、滚元宵、赏工匠艺术、看非遗展演……
有地方特色的老民俗,有时代特点的新年味,传统的春节,注入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其背后,正是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铿锵脚步。寻找文化归宿,创造文化活力,春节的文化魅力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