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婺风”剪纸闹新春

作者:记者 张苑 来源:婺城新闻网
2017-02-08 20:35:25

【网络媒体走转改】“婺风”剪纸闹新春

【网络媒体走转改】“婺风”剪纸闹新春

【网络媒体走转改】“婺风”剪纸闹新春

【网络媒体走转改】“婺风”剪纸闹新春

  “金鸡报晓”、“松鹤延年”、“桃李争春”、“牡丹栖凤”……年年月月,月月年年,走进婺城的乡里人家,一朵朵万年红的窗花饱含着浓浓的年味,传承着古朴的民俗,传递着婺城百姓迎春纳福的美好祝愿。

  除却年关时的窗花,还有元宵里的红灯笼、重阳堂前的百寿图……金华剪纸艺术伴随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既融入其中,又自成一系,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演绎着千百年来传统艺术共同的母题。

  然而,在过往数十年的岁月里,受到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冲击,剪纸艺术与很多传统艺术一样,日渐没落,甚至出现了文化断层。然而,在婺城,王风、陈素月、詹东明等艺术家前仆后继,让这藏于深闺中的草根技艺在大众艺术圈占据一席之地,成功推动金华剪纸入围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更让这“遗产”级的剪纸艺术和生活一起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金华“第一剪”王风:愿剪纸艺术代代传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午后的暖阳透过窗子打在身上,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藤椅里,戴着老花镜,左手捏着一张刚折叠好的红纸,右手从衣兜里掏出一把小剪刀,不假思索地剪起了金鸡,乐呵呵地笑,仿佛从来都是这般胸有成竹,仿佛可以剪到天荒地老……

  王风,原籍义乌,1922年出生,抗日时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离休,曾获国家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一级剪纸艺术家”称号、“中国剪纸艺术家”称号;获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浙江剪纸艺术终身荣誉奖,被誉为“金华第一剪”。今夕隔世,百年一眼,老人已是95周岁高龄,而剪纸艺术贯穿了他生命的点点滴滴,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他成就了如今的金华剪纸,金华剪纸也成就了他。

  “小时候,车马慢,日子苦,我就坐在自家门槛上,怀揣着念想,拿着剪刀,欢欢喜喜地给自己剪出幸福的新时代;长大了,我也给自己剪,参加革命的时候剪,遇上文革的时候剪,改革开放了剪,剪个自己满意的花儿,贴窗上,或夹书里作书签,剪着剪着,心就静了,有些事也就明白了;再后来,我就退休了,也老了,我还是放不下这把剪刀,去哪儿都把它揣在兜里,剪着剪着,就剪掉了年轻时候的暴脾气,剪掉了肝硬化、胆囊炎、心律不齐,耳聪目明、手脚活络起来,也剪出了子孙满堂,家庭和睦,健康长寿……”采访中,老人一边剪着金鸡,一边说着他的剪纸人生,让人只愿静静地听,不忍打搅。

  在王风的记忆里,金华剪纸曾一度被艺术圈拒之门外,无数次被拒稿,甚至有杂志、报纸的编辑讽之为“雕虫小技”,反问王风这怎上得了大雅之堂。但王风相信,艺术殿堂里有剪纸的一席之地,因为这里头有农耕民族的根。那还是1987年,王风的剪纸在金华的小众圈里已是小有名气,亦受到著名工笔画家张和的青睐,应邀参展。此次剪纸作品展令在场艺术家耳目一新,在广大百姓中反响甚大,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王风也因此一鸣惊人,“金华第一剪”便是当时得来的雅号。

  剪纸艺术之路漫漫,王风始终孜孜以求。在坚持传承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月牙、锯齿等主要元素的同时,王风时常学古知新,由宋代文人画中得到灵感,在剪纸艺术作品设计中融合书法与传统窗花裁剪艺术,令二者旧中出新,相得益彰,雅俗共赏。此外,王风还将时代韵律融于艺术创作。1999年,他创作了剪纸作品《爱我中华》,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全国剪纸展中获金奖,在2002年中国剪纸艺术大展获金奖,在1999年和2003年的中国剪纸艺术节获金奖。喜迎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与女儿王爱民共同创作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为原型的剪纸作品,表达了两代剪纸人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福。

  新的一年里,老人有个愿望:愿金华剪纸艺术之火不灭,愿金华剪纸草根基因不断,愿金华剪纸艺术创新之力不竭。

  老学员陈素月:恋上剪纸一发不可收

  老滕说起老伴儿陈素月的剪纸生涯:“她就是60岁那年在老年大学跟着一个老师学了一个月的剪纸,就跟着了迷一样,再也放不下那把剪纸刀。”这个让陈素月对剪纸老来生恋的老师,就是王风。这把剪纸刀一拿已逾七载。

  起初,陈素月只照着老师剪好的模样剪,慢慢摸到了剪纸的门道,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剪出自己想要的花形,再后来就照着画里的样子剪,可这绘画和剪纸本就循着截然不同的章法,哪儿剪孔,哪儿留形,这都得经过一番考究,且那一刀子下去便再无回头路,须得想好全盘的布局和每个细节的处理再下手。陈素月说自己有个怪脾气,“就是要把它想出来,想不出来都不想吃饭。”“创作”之时,她竟坚持“闭门谢客”。

  在送出了无数个“闭门羹”后,陈素月创作了剪纸版的《金华府城图》、《百位美女图》、《十二生肖图》……最受追捧的当数那千款“吉祥元宝”,这千款元宝颇具喜感与温度,一切依着乡俗,大门上得贴“招财进宝”款的,客厅里得贴“大富大贵”款的,小孩子房门上则要贴“中状元”款的……如此,剪纸寄寓的祝福被送到了千家万户,陈素月的剪刀功夫也随之炉火纯青。

  陈素月家的一个红色小本子记录了7年来陈素月在剪纸艺术界攒下的累累硕果,陈素月说,这里边一半的功劳是老伴滕军的。

  每次参赛,活动举办方都会要求作者附不少于200字的作品说明,这区区200字可着实考验真功夫。中国传统文化普遍都有这么个特点,“象”和“意”彼此呼应,各占半壁江山,“象”如“犬儒”说话,总是说一半留一半,“意”则通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见得点破,却至少得如祝酒词一般讨个口彩,剪纸艺术亦是如此。

  陈素月剪了一幅“九龙福”,滕军想管它叫“九龙戏珠”,只点了表象,叫“九龙福”,则无甚创意,滕军出门散步,瞧见人家门上对联里有“九州”二字,便想到了华夏古时有称全国为“九州”,“九州”对应“九龙”,“九龙福”便被命名为“福满神州”。如此,辗转反侧近一月,得此豪放挥洒的四字,方才皆大欢喜。

  滕军教了30年的高中语文,桃李遍天下,退休后只愿岁月风平的他,因为老伴儿的晚来乐,迎来了生活的新挑战,无奈之时,竟也跟自己生起气来:“其实早在一个月前,我吃饭、睡觉、散步……满脑子里都是这个题目,但是总觉得各种说法都欠缺了点什么,每次都挨到投稿前两天才下笔。每次她参赛,我就像参加高考,那考题还老考不出来,吃不好,睡不香。”

  数十载相伴,离休生活中剪纸成了最富生趣的调侃:“不要生气,门上财神爷看着呢,看,那儿还有关公,还有那儿,都是神仙……”

  拜师传艺詹东明:要让“剪婺风”娃娃军日渐壮大

  你说奇不奇?剪纸艺术古已有之,遍布中华,偏偏金华古子城里就有个剪纸博物馆,这竟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詹东明的走心之作。每逢周末或寒暑假,金华剪纸博物馆内,小娃娃们成群结队,大朋友们少长咸集,走走看看,欣赏剪纸作品,而后一人一剪刀,裁出古婺风韵。

  詹东明祖籍温州,年少时,他是个守在外婆身边长大的孩子,外婆精于女工,詹东明亦练得一手剪纸功夫;后来,他寻梦来婺州,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成为平面设计行业的先行者;退休后,他一心圆梦,拜在了老一辈剪纸艺术家王风的门下,融会贯通,将现代设计观念融于传统剪纸艺术,创作婺风剪纸,以剪纸博物馆为平台,令金华剪纸艺术在当地蔚然成风。

  剪纸艺术历史源远流长,于唐代出现滥觞,于五代时渐成体系。而金华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武林梵志》载:“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宋稗类钞》载:“婺州刘鼎臣赴省试。濒行,其妻自剪彩花赠之。”王伯敏在《中国民间剪纸史》中写道:“剪纸创造,尤以浙江金华、广东佛山为代表。”千百年间,金华剪纸艺术走进了吴越经史书香,婺民的烟火日常,成为婺州人表情达意,寄寓祈愿的美好载体。

  詹东明介绍,金华剪纸以戏曲窗花最有特色。金华地区的戏曲窗花风格优美,细致。除人物以外,更有背景、场面,构图相当完整,线条也多变化,尤其是从人物的风姿神态上刻划各种不同的性格,表现相当生动。戏曲人物外,还插入花卉、鸟虫等题材,再现古代婺民的市井风貌和生活向往。此外,相较金华浦江、兰溪等县市的剪纸,婺城民间剪纸造型讲究大的影像轮廓,于影像之中剪出细细的阴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所谓“凝练概括、厚中见秀、玲珑剔透、含蓄华丽。”

  眼看着自己的剪纸“娃娃军”日渐壮大,自己的剪纸屏风也日渐盛誉全城,詹东明喜上眉梢,他有个新年愿望,就是要让婺城剪纸越剪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