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呼和浩特2月9日电(记者丁志军)“百亿元的项目,3个月就签下了合同。”一家园林建设公司的负责人点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干部的工作效率。他所说的“百亿元项目”指的是八拜湖综合改造项目,区域内有不少城中村,拆迁是个“老大难”,这次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破解了困局。
“项目能在较短时间内拍板,依靠的是科学决策,容错机制也给了我们底气。”负责项目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相关负责人坦言,“有段时期大家一谈工程就躲,审批拖拖拉拉、犹豫不决,现在顾虑少多了。”
容错,让机制“活起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将呼和浩特、包头列为干部容错机制探索试点,责成组织部门和纪检机关联合研究制定干部容错细则,保护干部担当干事。“在推进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一定失误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招商引资,推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中,因大胆履职、大力推进出现一定失误或引发矛盾的……”《呼和浩特市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规定了11种可以容错的情形,从制度上解除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考评问责,让尺子“严起来”。围绕守住发展底线、生态底线、民生底线三条基本要求,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详细的考评和问责机制。2016年9月以来,内蒙古相继开工36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7396亿元。这些项目均强调责任落实,“谁耽误进度打谁板子”:扎兰屯市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力,并在专项检查时试图蒙混过关,相关干部因此被调整岗位。
健全容错纠错和考评问责机制的同时,内蒙古出台多种激励措施,让干部“干起来”。1月中旬,呼和浩特市委出台《关于激励干部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暂行办法(试行)》,实行选拔任用、考评表扬、实践锻炼、教育培训等多方面激励,引导干部一心一意干事业、全力以赴促发展。新能源公司负责人王铁征看到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内蒙古相关问题的通报后,一度担心环评部门忙于整改,而耽误了公司项目的环评进度。“没想到审批只用了半个月,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的问题要整改,但也不能耽误企业发展。”王铁征说。
“营造能做事、多做事、敢担当的良好氛围,让担当精神成为主旋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多培养有棱角、能干事的干部,绝不要躲事怕事的“太平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