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作者:于建福 来源:光明网
2017-02-13 17:15:18

【光明论坛·温故】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强调:“法律的生命也在于公平正义,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语出儒家经典《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这是殷代仁者箕子从纣王囚室里放出来后,在回答周武王如何循天理以治天下的咨询时所发表的卓见:为政者应处事公正,没有偏私和陂曲,遵循先王正义而行;没有乱为私好或谬赏恶人,遵循先王正道而行;没有乱为私恶或滥罚善人,遵循先王之正路而行。没有徇私枉法或结党营私,先王所行之道就会宽广顺畅;没有阿党与偏私,王者所立之道就会井然有序;没有处事反复无常,先王所立之道就会正直而通畅。君王聚合民众有其准则;民众归顺君王也有其准则。概言之,“王道”乃圣王所立所行的大中至正、“无偏无党”、天下归仁的“至德要道”。

成就“王道”,宜“法先王”。孔子鉴于“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而作《春秋》,“明王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效法传承古圣王之道为己任,首倡“中庸”至德,“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构建王道仁学,谋求“天下为公”“天下归仁”的大同盛世。面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的残酷现实,有感于“王者之不作”“民之憔悴于虐政”,孟子“言必称尧舜”,呼吁统一天下、消除暴政的贤君尽早出现;主张为君为臣者必守“规矩”且“法尧舜”,为君者应效法尧而尽君道,切不可残害民众;为臣者应事君以敬,效法舜而尽臣道。

成就“王道”,必“以德行仁”,让民众心悦而诚服。儒家“法先王”所推行的“无偏无党”之“王道”,有别于假借仁义而偏离正义的“霸道”。在孟子看来:“以德行仁者王”,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商汤、文王便是如此,会令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以力假仁者霸”,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靠武力使人服从,并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以抗衡。

成就“王道”,必“行仁政”,兴教化。孟子主张效法先王而“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确信“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得了。行“仁政”的起点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让生有所养,死得安葬,不留任何遗憾;行“王道”根本之策在于兴办教育,明于孝悌,百姓温饱无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成就“王道”,必基于人心人情,合乎礼义与道义。《新序·善谋》称:“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基于人心,顾及人情,而不放纵人情,必以礼义节制;以礼义节制人情也不可超过限度,否则会使人产生隔膜,进而偏离王道政治。将人情和礼义有机结合,乃行王道之坦途。成就“王道”,须协调礼、乐、政、刑四者关系而不偏废。此即《礼记·乐记》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悸,则王道备矣!”若能用“礼”来节制人们的性情,用“乐”来调和人们的言论,用“政令”推行政事,用“刑法”防祸于未然,礼、乐、政、刑四者相互作用而不相冲突,那么,“王道”政治就得以完备。

成就“王道”,必“公”必“正”必“诚”。《吕氏春秋·贵公》提出:“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宋儒程颢明言:“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故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矣。”王霸之别在王者“心正”,奉天理之公正,怀以诚正之心;霸者用其私心,而偏离仁义,必失公道。

21世纪人类正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宝库中“以德服人”“尚中贵和”“无偏无党”的“王道”政治,“天下为公”“天下归仁”“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民胞物与”“修己以安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其身而天下平”的圣贤之道,必将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功利偏私、贪婪无度、道德失范、公正危机、秩序混乱之难题,抑制谀上欺下、畏强凌弱、颐指气使、巧取豪夺、恣意妄为的“霸权”行径而提供理论借鉴,为携手构建“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供道义支持。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