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系列专家解读文章之五:以“四个优化”加速新动能发展壮大

来源:国家发改委
2017-02-14 16:15:07

“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系列专家解读文章之五:

以“四个优化”加速新动能发展壮大

顺应生产力发展新要求,加速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为适应新动能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2017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 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李克强总理称为国务院下发给各部门的“督战书”。这是我国新动能领域的第一份文件。其最大的亮点是顺应新动能发展规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将主题聚焦为“创新管理 优化服务”,而非仅仅推动具体领域新动能的发展。那么,《意见》为什么要将主题聚焦在“创新管理 优化服务”上,政府应该提供怎样的服务,让新动能破茧而出、蓬勃发展?对此,我们给出自己的理解。

一、创新管理优化服务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关键之所在

培育壮大新动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为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陆续出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和行动计划,很好地促进了新动能的发展。但是,从当前情况看,仍有一些制约新动能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聚焦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上。因此,要想破解我国新旧动能接续难题,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必须要在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府服务上做文章。

(一)市场准入和数据开放不适应新动能发展需求。目前,新动能发展较为活跃的大多在新兴产业领域,这些产业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变化速度快,普遍面临市场准入难和数据开放难。比如,大数据和分享经济的发展都呼唤数据公开,但是目前数据开放困难,特别是政府和部门数据,含金量高,却不开放,大数据公司只能在信息密集度低的网络数据中找资料,相当于“垃圾堆里找金子”。

(二)部分行业监管不适应新动能发展需求。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新动能的培育在生产要素、基础设施、经济形态、竞争规则等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新动能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要求政府管理模式做出相应调整。但是,目前新动能领域普遍采取传统方式进行管理,还存在“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情况。一些标准、政策和规定过于滞后,或者用老办法来管理新产业,产生了很多束缚新动能发展壮大的案例,迫切需要进行调整。

(三)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不适应新动能发展需求。新动能具有人才、知识、资金、技术密集等特征。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瓶颈约束较为明显。在技术方面,材料、装备、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很多高技术产业市场成长快、产业规模大,但增加值率低,甚至低于传统产业,仅仅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在人才方面,国内大学专业设置普遍滞后于新动能发展的要求,新动能发展需要的跨界复合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在资金方面,真正支持新动能发展的“风险投资”不足,“保险投资”过剩,难以适应新动能发展要求。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革攻关,促进新要素加快成长、合理流动。

二、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重点是提高政府服务新兴领域市场主体的能力和水平

新动能发展对政府服务的科学化、便利化、灵活化提出更高要求,唯有主动适应这些变革,政府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有效改善了市场环境,极大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对新动能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当前新兴产业领域的新创市场主体创新多、变化快、业态新,并且源源不断地冒出来,部分传统行业的“长征式”审批和监管已难以适应新动能发展的需要,亟待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

(一)提升对新兴经济领域市场主体的快速响应能力。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互联网+”等系列政策作用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正在孕育成为新的经济动能。比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虚拟现实(VR)、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海洋工程装备、医疗器械等战略性行业向高端迈进,电子商务、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网络约车、第三方支付等“借网而生”,正有力支撑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这些新动能领域有一批企业创新欲望强,经营方式多变,渴望快速抢占市场高点。要适应这些新兴市场主体的发展需求,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简化商标注册手续,取消不必要的门槛限制,切实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企业服务效能。适应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需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抓紧修改、废止阻碍新动能发展的规定,建立适应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标准动态调整和快速响应机制,营造更加适宜的创新生态,用高效率的服务为企业创新赢得更多的机遇。

(二)以新理念促进新主体加快成长。新动能领域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初创期、发展期、市场开拓期,以往以扶优扶强为核心的政策导向、扶持理念难以满足初创期中小企业的需求。这就需要建立以功能性、普惠性为主的新型政策体系,优化扶持流程,提升面向创新创业主体的服务水平。比如为企业开办和成长“点对点”提供政策、信息、法律、人才、场地等全方位服务,密切跟踪新生市场主体经营发展情况,促进新生市场主体活跃度提升。又如,通过信用评级与税收便利挂钩,减轻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审批负担,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再如,根据新兴产业跨界经营的特点,打破属地化监管、单一部门监管模式,积极推进综合监管、协同监管,促进系统整合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

(三)推动新动能部分领域权责同步下移。新兴领域个性化发展特征明显,很多方面的政策需求不具备普遍性,很难通过全局的政策调整来解决新生市场主体的现实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各个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方营造更加灵活、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比如,结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工作,按程序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授权,可以将部分新动能领域的权责同步下移,支持地方在物流、教育、旅游等系统性风险小的领域,研究出台有利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地方性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改革的试错容错机制,确保各地没有顾虑“想干事”、甩开膀子“能干事”,众志成城“干成事”。

三、以“四个优化”加速培育壮大新动能

培育壮大新动能,关键在服务,要及时调整制约新动能发展的不合理制度障碍,做好“四个优化”,加速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一)优化“新技术”管理服务,营造有利于新技术涌现的制度环境。针对目前存在的制约新技术涌现的瓶颈制约,积极主动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府服务,营造有利于新技术加快涌现的制度环境。加强对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快突破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提升基础工艺水平,推动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和新兴领域转型升级。加大政府研发投入,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与协同整合,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网络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有助于新动能培育的新技术蓬勃涌现。完善采购等支持新技术应用机制,取消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招投标活动中的企业经营年限、注册资金等歧视性要求。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合应用、合理流动等制度体系,建立针对新技术新业态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跟踪反映机制,新建一批快速维权中心,抓紧成立知识产权终审法院,以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燃油。

(二)优化“新企业”管理服务,加快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带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有效激发了社会的创造活力。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所言,“大众创新就是把各种类型的人都变成创意者,金融家成为思考者,生产商成为市场推广者,终端客户也成为弄潮儿”。目前,我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超过1.5万户,比上年多增3000户,活跃度始终保持在70%左右。创客群体的不断扩大,让各地区新企业、新动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有效带动了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四众”生态系统的完善。为进一步激发“双创”对新动能的支撑作用,促进更多高质量的新创企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服务,为动能转换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要加强产权保护,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产权的意见》,增强企业发展的财产财富安全感,使“有恒产者有恒心”,稳定社会信心,激发企业创新创业动力。二是要加大对初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建立产品和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符合新产业新业态用工特点的就业、社保等规定。促进技术市场交易,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三是鼓励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一批产学研用贯通的众创空间,更多利用市场机制和资本杠杆推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

(三)优化“新产业”管理服务,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好我国新产业新动能发展基础好、成长性强、带动作用大等优势特点,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服务,着力推动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将一批快速发展的产业新增长点培育壮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新产业新业态的市场准入,着力优化新产业成长的政府服务和市场环境,促进形成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统评估已部署改革举措,全面启动未落实举措,加速将成熟举措向全国推广,推动以分享、信息、生物、绿色、智能等为特点的新产业成长成为新动能,实现由新技术到新产业再到新动能的转化。

(四)优化“新要素”管理服务,激发新要素的组合优势。培育新动能需要新要素支撑。要加快相关领域改革,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跨界融合团队、工匠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发展的政策环境,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更具竞争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二是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打通数据封锁和信息孤岛。三是把“新五通一平”作为支撑新动能发展的重要基石,推动互联网快速接通、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关键共性技术的共享打通、高校企业人才培养供需沟通和符合新动能发展特点的资金融通,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主任、副研究员 盛朝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