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在变好,发展机会越来越多——传统输出大省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

作者:李松、陈健、周楠、姜刚、秦宏 来源:新华社
2017-02-15 15:14:25

正月十五前后,往常都是农民工集中外出时段。记者近日在四川、重庆、湖南、安徽、江西等传统农民工输出省份采访发现,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吸引政策落地、扶贫开发程度加深,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

经济发展,农民工有技能不愁职位

“70后”重庆市永川区农民工张霖,10多年前出外打工,经过不断学习和岗位实践,成长为浙江宁波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今年初,他毅然辞职,回到家乡。

“我在沿海务工,每月收入将近7000元,算是公司技术骨干。要是在几年前,家乡没有对口岗位,收入上不来,我肯定不会回来。”张霖说,最近两年家乡在变好,经济发展水平上台阶,有四五家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并且待遇不比沿海差,他当然愿意回来。

有经验、有技术,就不愁没有职位。近年来,重庆市机械制造、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对中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尤为旺盛。记者日前在重庆永川、江津等工业大区走访了8家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今年对技能型人才招聘需求总共超过200人,明显高于普工。

很多农民工凭借一技之长,在家乡不断展现职业价值。湖南浏阳市观音塘村农民杨汉成在广东揭阳服装企业务工10多年,学到一手服装设计好手艺。回乡后,他通过技术入股,帮助当地企业研发、生产夏布新产品,每年技术分红、工资收入就有10多万元。

从“孔雀东南飞”到“梧桐家乡种”,在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四川,2016年农民工省内务工人数超过省外200多万人。在中部劳务大省湖南,出省务工农民工人数已由2008年的超过900万降至2016年的788万。

政策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展现才能

刘小平是湖南省浏阳市永和镇的“微企创业明星”,通过返乡发展山羊养殖,家庭农场每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刘小平说,他之所以愿意返乡创业,首先是因为浏阳山羊养殖市场空间大,经营有赚头;其次是当地政府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很完善,进一步增强了创业的信心。

近年来,传统输出省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从加大信贷倾斜、税费减免、创业技术培训、员工招聘等方面入手,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记者采访发现,一批在沿海地区积累了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踏上归途。

开州是重庆劳务输出的第一大区,常年农民工外出量近50万人。近年来,为了培育“归雁经济”,区里专门规划建设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同时组建起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保姆式”贴身服务,最近3年,6000多名“打工仔”孵化成了小老板。

在安徽,“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归雁经济”规模日增,全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超过33万人,创办经济实体15多万户。

在安徽省合肥市大圩镇,返乡农民工孙军民靠着政府贴息贷款和专家技术支持,建起了生态酒庄,打通葡萄种植、深加工和乡村旅游全产业链条,一年营业额超过200万元。

扶贫开发,农民工就近务工脱贫致富

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缺乏,许多农民工不远千里外出谋生。而近年来,随着各地扶贫攻坚深入推进,一大批县域、镇域产业加速形成,新的就业“蓄水池”效益凸显。不少农民工就近务工,也能获得好收成。

重庆云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云阳县红狮镇向阳村贫困户陈永珍决定今年不再外出打工了,转而选择进入镇上一家菊花饮品加工企业上班,每月收入2500多元。“以前镇上基本没有就业机会,家里一年到头只能守着4亩地,解决温饱都困难,不得不出远门打工。”陈永珍说,现在产业发展起来了,就近打工,工资差不多,生活费、交通费等成本支出平均每月要节省500元以上,还能就近照顾家。

“发展产业不仅能提供就业,还能拔穷根。”向阳村委会主任邹厚明说,依托镇域产业布局,村里最近两年就有30多人回流务工。不少贫困户一边进厂务工,一边还能就近发展规模种养殖业,一年有两份收入,推动了稳定脱贫、持续致富。

“县里工业园区可提供6000多个就业岗位,总体上给出的工资也比去年高,希望更多务工人员可以选择就近就业。”江西宜春市宜丰县劳动就业局局长肖群介绍说。2月3日,宜丰县正式启动为期2天的全县春季就业再就业招聘洽谈大会。

一批新型农村合作主体引导农民加入,圆了一大批农民工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位于安徽寿县隐贤镇的益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2000多亩农地,发展蔬菜、畜禽等产业,仅2016年就带动就业110人,37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执笔记者:李松;参与记者:陈健、周楠、姜刚、秦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