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2.26”讲话三年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多重红利

作者:杨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2-25 07:23:13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京津冀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地理位置重要,资源要素集中,产业基础雄厚,市场腹地广阔,在历史文脉、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方面互补性强、合作开发潜力巨大。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大思路、大战略,带来大转变、大成效。3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实施,京津冀互利共赢新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红利一:交通先行,京津冀一体加速

“京津出门是河北,河北抬腿进京津。”

3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三个重点领域开始破题,其中交通一体化被排在了首位。

仅以旅游交通为例,3年来,以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为中心,就开通了班线化旅游直通车40多条,车辆近800辆,开行了7列京津冀旅游专列。

国家发改委2016年11月28日也曾发布消息,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修编方案正式获得批复。规划方案显示,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到2020年前将实施北京至霸州铁路、北京至唐山铁路、北京至天津滨海新区铁路、崇礼铁路、廊坊至涿州城际铁路等9个项目,总里程约1100公里。

批复的规划方案中,还提到了优化交通一体化衔接的方案。未来在三地城际铁路路网建设中,将统筹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铁路、民用机场的衔接协调,打造铁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届时,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至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至1小时交通圈,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首次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已经表明,受益于三地交通网的不断完善,75%的受访者感受到了交通一体化带来的出行便利,由此推动了在工作机会、社会福利等方面资源共享的机会提升。

为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津两地高铁还将率先实行月票制,高速取消通行费,津冀市民持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可乘北京公交地铁;目前,京秦高速、京台高速和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北京大外环)等3条国家高速将全部打通“断头路”;2019年,北京新机场将投入使用。

不远的未来,往来京津冀将更便捷。

红利二: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雾锁迷城到十面霾伏,京津冀的众多城市空气污染排名曾一度高居首位。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板块,环境治理也正成为近年来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

在2015年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京津冀的生态环保任务就已经得到了明确:截至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三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媒体报道显示,通过前期的尝试与探索,北京、天津、廊坊、唐山、保定、沧州六市已统一实施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同步发布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响应措施。预警标准的统一,为三地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奠定了基础。

除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京津冀还加强了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区域联动治理。在京津冀三地联合印发的《京津冀凤河西支、龙河环境污染问题联合处置协议》中就明确强调,正式构建津冀凤河西支、龙河水环境污染联合执法机制。

凤河西支、龙河流域治理,只是京津冀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缩影之一。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法规,包括地下水修复、流域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黑臭水体消除等在内的一系列“组合拳”已经在路上。

根据中国工程院2015年12月开始对“大气十条”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来看,自2013年实施以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重污染天气高发地区,占全国总天次的44.1%。以北京为例,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89.5μg/m3下降到2015年的80.6μg/m3,尽管要达到规定目标还需继续努力,但情况已经有了一定改善。

当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意见,其提出了多个针对性的治霾措施,实施范围的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也由之前的20个增至28个。

可以预见,随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即将揭开面纱,2017年京津冀三地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将大幅提升。

红利三: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底气足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是“当头炮”,也是难点所在。

“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国家选择在产业升级转移、交通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领域率先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叶振宇就曾表示,其中产业升级转移尤为引人关注,这是三地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如何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转移更是备受瞩目,也交上了一份靓丽答卷。

2016年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指南》指出,京津冀三地要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同年8月16日召开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是交通、生态、产业,今年以来推动实施了一批带动性、互补性、融合性很强的重大项目,发挥了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作用。

其中,在推动产业转移方面,“北京现代汽车沧州第四工厂已开展设备安装调试,36家北京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沧州生物医药园。津冀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首钢京唐二期等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和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赵辰昕表示。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京津冀一体化进展情况显示:2016年上半年,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为4.8∶37.1∶58.1,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

“从数据上看,三地围绕城市战略定位,正加快转移升级,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中国产业集聚专家杨建国如是认为。

产业升级,让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底气更足。

红利四:民生改善,民众更有获得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其关键是要通过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不断拉高民众“获得感”。

2015年6月,京津冀三省市签订《京津冀语言文字事业协同发展战略协议书》,共同促进京津冀三地文化交流、人文交流和经验交流。

同年,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毗邻县(市、区)卫生应急合作协议》、《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实现了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互认,共建了人道应急体系,还在河北邯郸建立了京津冀地区首家急诊急救医疗联合体。

作为京冀医疗合作重点试行项目,燕达医院还在两地政府的支持下,分别与朝阳医院、天坛医院、首儿所、北京中医院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今年新春佳节刚过,在河北燕达医院门诊部,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关玉盘、宋家琨、彭立人等多位拥有主任医师、教授职称的知名专家就如约前来坐诊。由于在京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中先行先试,燕达医院已成近邻的北京通州、顺义、平谷以及当地居民就医首选之地。

三大电信运营商自2015年8月1日起对北京、天津、河北的手机用户在京津冀区域内拨打京津冀电话(固话和手机),取消长途和漫游通话费,按本地通话费规则收取;对京津冀的手机用户在京津冀区域内接听电话取消漫游通话费。如此更堪为惠及三地群众的民生利好消息,凸显出协同发展释放出的多重民生红利。

目前北京市、区两级与津冀各地方共签署教育合作协议21个,实施合作项目30余个,组建了京津冀地区4个高等教育联盟;与河北开展了北京—燕达、北京—曹妃甸、北京—张家口、北京—承德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建立三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共商机制、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机制。

背靠同一燕山山脉,同饮一湾滦河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地民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

新的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党员干部更应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有舍我其谁的新担当、锲而不舍的新定力、干事创业的新作为,推动京津冀站在世界舞台,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作者为西安工业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