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湖南】致富不忘桑梓,这些创业者好样的!

来源:光明网
2017-03-01 22:23:37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小康路。”对于基层创业者来说,勤劳、智慧固然重要,但社会责任感同样不容忽视。近日,记者在张家界永定区王家坪镇走访期间发现,这里的基层创业者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些已经影响一方,但他们将眼前的成功更多的归结为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和政府政策帮扶,“致富不忘乡里人”成了他们的共识。

农家乐老板王庆庚:

“争取再开一家农家乐,带动更多乡亲们就业”

在王家坪镇马头溪村关水坪农家乐院内,土家族传统的打溜子、土地戏等特色节目,吸引了不少当地群众和游客围观。

这家农家乐老板王庆庚原本是一位货车司机。2009年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让他左腿落下残疾,家里又有两个念书的孩子,贫困让一家人愁眉不展。

2014年,王全庚一家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凭着自家的土家吊脚楼和夫妻二人精湛的传统厨艺,第一个在马头溪村开起一家农家乐,当年就获纯利8万元。

通过第一年的经营,让全庆根更有信心做好农家乐。2015年,他又装修了4间客房,配置了相应的厨房。2015、2016年两年,全庆根的农家乐经营收入不断提高,2016年一年便获利18万元左右。

“戏台上的演员都是当地群众,如果有游客想要看戏,我们就让村民提前准备演出。这样不仅能给民间艺人一个舞台,也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村民们还可以按场领取工钱”“农家乐的食材都是由当地群众提供的,我们按照市场价收购”……王庆庚告诉记者,现在自己通过经营农家乐,思想逐渐开化,也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今年还准备扩大规模,再增开一家农家乐,带动更多乡亲们就业、致富。”

80后大学生龚丽芳:

“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七星椒的产、销服务”

小辣椒,大产业。张家界龚康食品加工厂企业负责人、80后女青年龚丽芳2004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王家坪村与父亲龚中建一起创业。

在周围人眼里,龚中建是地地道道的农家汉子,对家乡的辣椒有着深厚的感情,颇具匠人精神。因为当地适合七星椒的生长,公司专业生产以七星椒为原材料的辣椒系列产品,为农户的七星椒提供了稳定的销路。

产品以民间独特工艺和原生态绿色食品相结合,古老的手工工艺与现代科学生产工艺相承接。目前,公司已发展七星椒种植产业5000多亩,不久前又新引进了一条年加工生产量在3000吨的新鲜七星椒生产线。七星椒生产也逐渐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

龚丽芳说,公司逐渐牵头成立了七星椒专业合作社,为当地群众提供产、供、销的服务。“以保护价的形势收购社员的七星椒,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确保老百姓的收入稳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现在,村子基本形成了以七星椒为特色的产业化区域经济。2016年公司实现产量30万斤,产值1200万,2017年预计以2016年的20%至30%的速度稳步增长。“希望公司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和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龚丽芳说。

“养鸡大户”龚安平:

“愿意无偿教授养殖技术,让原生态土鸡走向从更大市场”

从一开始到处找买家,到现在的供不应求。王家坪镇的龚安平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

龚安平说,自己在外务工10多年,因为缺乏技术,工作一直不稳定,加上父母年迈,2014年回到老家生活。期间,龚安平也多次尝试换工作,甚至开过小餐馆,希望尽早脱贫,但由于缺资金,缺亮点的创业项目,一直举步维艰。

随着马头溪乡村旅游的带动,龚安平发现村里从事乡村旅游的群众,有开农家乐、有为乡村旅游服务务工,逐渐都富裕起来,自己在酒店打工时,看到了来乡村旅游的游客对当地土鸡很感兴趣,正好在他家附近就有一处农家乐,有时每天销售土鸡在20只以上。

龚安平从中看到了商机——养殖原生态的土鸡。他通过自筹资金、金融小额信贷等方式,不断扩大土家养殖规模。“刚刚起步时,也碰到了不少养殖技术和销路的困难。”龚安平说,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下,自己学习了先进的养殖技术,销售渠道也不断拓宽,不断多样化,有的直接买卖,有的送农家乐,也有的是网上销售。

“如果有群众想发展养殖业,可以为大家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现在,龚安平的养鸡场年出栏土鸡3000只,土鸡蛋20万枚,年收入25万以上。聊到今后的发展,龚安平说,今年打算扩大规模,计划出栏土鸡5000到10000只,土鸡蛋40万枚;着手改善产品包装,打造品牌,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让原生态土鸡走向从更大的市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