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湖南:桑植县打造脱贫“阳光工程”

作者:周旭峰 来源:衡阳新闻网
2017-03-02 14:35:30

本网讯 记者周旭峰报道桑植县位于张家界西北方向,曾因桑植坪种植桑树养蚕得名,更因是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闻名海内外。这里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万里长征出发地,共和国168名将军在此浴血奋斗过,孕育了贺龙、廖汉生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每年都会吸引无数游客来此瞻仰、纪念。2013年,桑植县贫困人口达11.9万。如今,这里也成了张家界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孤寡老人搬新家“阳光院”里铺满爱和阳光

在慈利县刘家坪白族乡新阳村的“阳光院”,院子里一排排的小彩旗正在迎风招展,走廊上是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格外醒目,还有迎春对联和“福”字贴满家家户户,一派喜庆祥和的样子。

“原来住的土坯房年久失修,夏天漏水,冬天漏风。现在住到新房子里,生活越来越好,我要把身体养好,多活几年,享受幸福的晚年。”看到有人登门拜访,正在看电视的老爷子熊延华和大家闲聊,一边说一边还高兴地给大家唱起了歌。

熊延华今年已经70岁,是新阳村的贫困户,在他35平米的“小公寓”里,电视、床、柜、卫生间、厨房灶具等一应俱全,干净亮堂,老人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惬意十足。

在新阳村,像熊延华这样的无房特困户共有8户16人,全都在2017年元月搬进了“阳光院”,成了新邻居。而“阳光院”的成功修建,都得益于湖南省军区扶贫队开展的驻村帮扶工作。

桑植县委常委、湖南省军区驻新桥村扶贫队队长吴正平介绍,“阳光院”是桑植县针对最贫困农户脱贫奔小康,创新的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工作模式,为无房或危房、又无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特困家庭免费提供住房,一户一套、集中建、拎包免费入住,又称“阳光安居”模式。

2014年以来,桑植县共在18个乡镇、85个村,集中修建阳光院住房880套,实施危房改造3180户,搬迁贫困户1250户,共4170人,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除了“阳光安居”工程外,桑植县还通过实施“阳光助学”和“阳光医疗”工程,资助贫困学生1.7万名,发放助学金2000多万元,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庄严承诺;改革创新“穷县富医改”模式,全面落实大病保险制度,实施“三次报销、一次救济、财政兜底”立体救助体系,有效解决了困难家庭因病返贫问题。

留守妇女有工作“梦园”里种植生活和致富

桑植县是个农业大县,要实现贫困人口大规模整体脱贫,必须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在刘家坪白族乡,湖南省军区驻新桥村扶贫队联合张家界禾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村民们建起了“梦园”农业产业园。

该公司流转白族乡6个村的523亩土地,以创建本地有机蔬菜品牌为目标。作为省军区驻桑植县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驻村帮扶工作队用专项扶贫资金为新桥村76个贫困户到禾佳公司每户入股3000元,公司也积极吸纳周边贫困户到公司务工,通过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劳务用工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带动脱贫,同时,白族乡还以政府购买的形式,通过禾佳公司育苗免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花菜苗20000多株,带动农户种菜增收。

在刘家坪白族乡张家界禾佳生态农业园的蔬菜基地里,来来往往的员工都是白族乡的村民。她们多是乡里的留守妇女,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外出已经难以找到工作,而在农业园里工作,不仅因为家门口工作很近,也因为农务活是她们最擅长的。

正在干活的长征村村民熊彩云说,以前家里是玉米种植户,收成1万斤的玉米除开成本,有时还要亏本。如今在农业园里工作,一天可以拿到60块,做多少得多少,累了就休息几天,一个月也能拿到1600到1800左右,还可以照顾家里,这两年建好新房,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刘家坪白族乡乡长白吉锋介绍,除了禾佳农业生态产业园,全乡依托革命老区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红色资源,还在筹备红色旅游风情小镇,打造八十亩花海。产业融合旅游,将游客“留下来”,不仅实现产业扶贫,更扩大刘家坪红色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发挥了“扶贫一个村,带动一个乡,辐射一个县”的社会效应。

据统计,通过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精心构筑“阳光工程”四个保障体系,落实五大措施,实施精准扶贫,桑植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1.9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5.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5%下降至12.27%。目前全县还有118个村18873户,56469人未脱贫,干部群众正在合力找路子、定项目,谋发展、奔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