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库姆塔格(荒漠)国家公园试点的提案

来源:民进中央
2017-03-03 14:46:44

构建国家公园体制,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一次伟大实践。此项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国家已先后批准九处国家公园试点,但唯独缺少占国土面积将近1/3的荒漠类型国家公园试点。建议增设库姆塔格(荒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行政范围涉及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控制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有望成为最大的国家公园,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1.6倍),南以阿尔金山脊线为界,北抵嘎顺戈壁北缘,西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东以敦煌鸣沙山—党河水库一线为界。

当前,尽快建立库姆塔格(荒漠)国家公园试点的必要性如下:

一是保护荒漠自然遗产的迫切需要。地球表面的近三成是陆地,陆地的四成以上是旱地,旱地居民的五成以上是贫困人口。而最原始、最荒芜、最广袤,且最具保护价值的自然遗产也恰恰分布在干旱荒漠区域。美国最著名的国家公园,很多就位于中西部干旱区,像大峡谷、死亡谷、大沙丘、约书亚树、约塞米蒂、拱门、锡安、黄石等国家公园。我国已先后批准九处国家公园试点:三江源(青海)、东北虎豹(吉林、黑龙江)、大熊猫(四川、陕西、甘肃),神农架(湖北)、武夷山(福建)、钱江源(浙江)、南山(湖南)、长城(北京)、普达措(云南),但唯独缺少占国土面积将近1/3的荒漠类型国家公园试点。

二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迫切需要。该区域处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节点位置,已经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多民族交融与多民族文化的核心,造就了“丝绸之路”和“丝绸文化”的精髓——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文化艺术和阳关、玉门关、汉长城等国际著名品牌。在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交融,民族的融合,经济的互通,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当代国民必须懂得的自然与历史必修课。

三是加强区域内生态保护的迫切需要。该区域地域结构上处于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生态区位上处于青藏生物区系与中亚生物区系的交汇场所,使该区成为凝聚干旱生物种质资源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的典型地域。目前,区域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沙漠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以下统称各类保护地)众多,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严重,管理割据和藩篱高筑(各保护区铁丝网林立),亟待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资金保障机制,确保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归属更加明晰,统筹保护和利用取得重要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干旱区(荒漠)保护管理模式。比如,该区域是双峰野骆驼(目前种群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在我国的唯一栖息地,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目前,双峰野骆驼完整的栖息地被铁丝网“围墙”分割成四个保护区,分属于新疆(罗布泊)和甘肃(安南坝、西湖、阳关)两个省区,严重影响野骆驼的长途迁徙和种质交换,长久以往,势必造成近亲繁殖、种群衰退。设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利于增强野骆驼、蒙古野驴等濒危、珍稀物种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推动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现种群稳定繁衍。

综上所述,建议尽快建立库姆塔格(荒漠)国家公园试点。

一、建设目标。此区域内目前有罗布泊、安南坝、西湖、阳关、阿尔金山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阿克塞国家沙漠公园、敦煌阳关国家沙漠公园、敦煌鸣沙山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八个其他类型保护地(区),以及连接以上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原始生态区域(如罗布泊、阿奇克谷地、库姆塔格沙漠、库木库勒沙山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如双峰野骆驼、藏野驴、蒙古野驴、雪豹、藏羚羊、野牦牛等中国特有和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地理景观地标(如大雪山-阿尔金山、大峡谷-梭梭沟、大戈壁-莫贺延碛等)和人类文化遗址(如阳关、玉门关、楼兰古城、汉长城遗址等)。海拔从最高的慕士塔格峰到最低点罗布泊,落差超过6000米。地理景观丰富多样、文化遗产悠久珍贵,有望打造成东方的“黄石”国家公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生态保护树立典范。

二、完善现有管理格局。通过建立国家公园试点,尝试构建“大敦煌”的管理格局,即把现行的敦煌市、阿克塞县、肃北县、安西县合并组建新的敦煌市,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现疏勒河、党河流域的统筹管理,理顺现行的上下游分割、水源地与汇水区的割据,既可解决肃北“飞地”管理的弊端,又能化解长期存在的由于行政管辖导致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