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了委员发言后,总书记指出,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中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调整优化,使其更加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工作数十次发表重要讲话,一再强调推进精准扶贫、确保如期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不仅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扶贫攻坚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而且深刻阐明了扶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具体措施和路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形成了扶贫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精准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精准思维,追求精细化做事方法。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时他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在谈到世界经济形势时,习近平指出:“一是‘怎么看’,要精准把握世界经济形势”。在扶贫工作中,他强调“把握精准是要义”,具体包括:
1、精准化取向。“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包括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各环节各方面。”
2、精准设计和实施。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并提出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关键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3、工作流程精准化。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等。习近平强调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要解决好“扶持谁”和“谁扶持”的问题,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进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习近平强调:“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并强调扶贫开发要进行量化精准考核,使考核的内容更具体,评估更科学,责任更明确,处罚更严厉,这就使扶贫工作流程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
4、精准研判扶贫形势。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因势而动,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并对扶贫形势做了精准研判,他指出,要充分认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艰巨性。“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区域攻坚重点,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这就使我们对扶贫形势有了精准到位的认识。
5、精准谋划扶贫方略与具体措施。在系统总结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精准思维聚焦目标,提出了“七个强化”的扶贫方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为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务实管用的操作指南。上述思想都体现了一种精准思维与方法,精准思维就是重视“精、准、细、严、实”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务实、求真、严谨、实事求是,追求完美与卓越,它是精细化治理的思维基础。
二、“七个强化”的系统方法论
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的“七个强化”思想。“七个强化”思想是从整体出发,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阐明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统方法论。
扶贫攻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加强领导是根本。“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所以,要有坚定的使命感和崇高的责任感。习近平强调,必须加强领导,“强化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切实落实领导责任”。
资金投入是保障,必须强化资金投入。习近平指出:“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为扶贫工作提供物质支撑。
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所以,必须注重各部分协同平衡与总体最优,“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习近平指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举措”,“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
群众参与是基础,所以必须强化基层活力。习近平指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
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务实。所以,“要强化任务落实”,“要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精准发力”。习近平强调要把中央、省、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落实,抓好扶贫工作责任制,“要一件事一件事做”。习近平强调,“各级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
“七个强化”的大扶贫格局论从系统观点、总体最优、平衡协调、问题导向和反馈控制的观点出发看待扶贫工作,体现了扶贫攻坚的系统思维与方法。
三、“三个必须”的求真务实方法论
贫困是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社会问题,扶贫开发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
习近平强调,“要把握好扶贫攻坚正确方向,要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这“三个必须”,从扶贫态度、过程、结果及其检验标准等几个方面突出了“实”和“真”,体现了从实际出发,聚焦真问题、谋求实效果、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
习近平还指出:“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我们对脱贫攻坚,特别是老区脱贫致富,要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要带着感情做这项工作”。这里的“真”、“实”、“硬”以及“感情”体现了他的真情、诚意和责任担当。上述思想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辩证方法和问题导向型的实践思维方法。
四、注重发挥主体力量的主体研究方法论
习近平强调指出,干部群众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他强调要尊重主体,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他还指出:“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注重促进贫困区域各民族共同发展,为使贫困地区产业内在动力,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群众积极性,变‘你来扶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要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还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如此等等,这些思想,深刻地体现了尊重主体、充分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的主体性、增强内生动力、依靠内因实现脱贫致富的主体方法论,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指明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道。
五、统筹协调、综合治理的扶贫方法论
由于贫困问题的复合性,贫困体现着综合性、具体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习近平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他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并指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习近平强调“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扶志,贫困地区缺‘精气神’不行”,“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决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他还指出,“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求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这些思想深刻体现了从大扶贫的宽广视野出发,统筹协调、科学谋划、综合治理的战略思维方法。此外,他还提出注重整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辩证方法。习近平强调:“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方法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我国的脱贫攻坚战来说,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契而不舍干下去”。这句朴实生动的话道出了方法与实干的重要性。
习近平的扶贫攻坚方法论聚焦问题、破解难题、针对性强,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境界高远,深刻地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心系苍生、爱民为民的人文情怀和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体现了精准思维、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系统分析、主体研究方法等唯物主义原则立场、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因地制宜、因人因事因势而化的创新思维和问题导向的实践方法,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光芒,为扶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