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兜牢就业这个基本民生底线

作者:李长安 来源:中国网
2017-03-06 13:15:01

——中国网观点中国2017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十八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在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成为了一个“热词”,一共出现了15次之多。兜牢就业这个基本民生底线也成为整个报告的主基调之一,正如《报告》中所强调的: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让人们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从总体形势来看,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初步企稳并出现回升势头,我国的就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14万人,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超额圆满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就业任务。

不过,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压力依然十分巨大。这既表现在总量矛盾上,也表现在结构性矛盾上。据测算,目前我国的城镇劳动力供给每年超过1500万,其中包括近800万的大学毕业生,以及职业学校毕业生、初高中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大约也有700万。此外农村地区每年近千万的转移劳动力,再加上近百万的城镇转岗再就业劳动力,就业总供给规模依然十分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就业质量不高也是当前就业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工资水平不高、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就业岗位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劳动时间过长、工作环境不佳等方面。以数量超过2.7亿人的农民工队伍为例,2015年农民工的月均工资刚刚超过3000元,仅相当于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在劳动时间方面,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39.1%,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85% 。此外,仍有1%的农民工出现了被拖欠工资的现象。这就说明,要实现全体劳动者的体面就业,仍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因此,要兜牢就业这个民生底线,需要多管齐下,既缓解总量上的困难,又解决结构上的矛盾,同时又实现就业质量的提高。

首先,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根本。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基本前提,只有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更多地扩大就业需求。而通过稳增长来实现保就业的目标,不仅得到理论上的证明,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国就业形势能够保持基本稳定,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仍保持在近7%的中高速度上。据统计,“十一五”期间GDP增长一个点平均拉动就业100万人;“十二五”期间GDP增长一个点,平均拉动就业170万人;而2016年GDP增长一个点,拉动就业超过了190万人。

其次,通过优化结构来增强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阵地。据统计,在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占到了51.6%,大大超过了第二产业的39.8%和第一产业的3.3%,从就业的产业分布来看,目前我国的新增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增长快,而且吸纳就业密度高,这也证明了第三产业的较快增长一定会带来更多就业岗位。根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要达到56%,可见在未来几年中第三产业依然会成为扩大就业的强劲动力。不过,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换句话说,只有第一二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三产业才有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再次,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开展,我国的灵活就业有了快速的增长,一批新就业形态纷纷涌现。根据人社部门的估算,在新增就业中大约有40%的劳动者属于灵活就业。对于中国而言,灵活就业必须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大力发展,否则会引发更多的劳动争议,如何保护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显然是当前劳动部门的一个新课题。随着移动互联网、APP、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共享经济迅速发展,汽车共享、住宿共享、社区服务共享等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催生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据测算,2015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1.95万亿元,全职从业人员约1000万人,平台企业员工超过140万人。

最后,把提高就业质量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核心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多数的劳动者来说,已经不满足于只是拥有一个工作岗位,而是要有一个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工作岗位,这就对提高就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对拖欠工资、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劳动保护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案件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改善职工待遇。与此同时,努力消除就业歧视,更加关注女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就业状况,尽快实现公平就业。事实上,只有营造更为公平的就业环境,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也是兜牢就业这个基本民生底线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