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徐州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三项机制 “大走访”推动问题“大扫除”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17-03-09 14:25:06

人勤春早。徐州市自1月11日开展“联百镇、进千村、入万户”大走访行动以来,全市4.6万余名党员干部带着真情走进基层一线,从村镇社区到企业车间,从项目现场到农家院落,他们补短板帮民富,解难题助发展,化矛盾促和谐,暖了民心,“走”出实效。

  “通过大走访,就是要扎实推动省市党代会精神落细落小落地,促进全市党员干部抓关键求突破、干在先走在前。”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说,徐州在实践中摸索出联动、帮扶、督查为一体的三项机制,切实做到破难题不含糊、不消极、有作为,全力以赴把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真正干出实绩、干出特色,向组织和群众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徐州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三项机制 “大走访”推动问题“大扫除”

徐州党员干部入户走访。王岩摄

“点线面”联动,进村入户全覆盖

“农户资金短缺,再发展的动力不足”“扩大再生产,场地局限也是个瓶颈”……2月24日中午,结束了一上午在睢宁县沙集镇的走访,徐州市质监局36名党员干部立即就地碰头讨论。在这个主打家具电商产业的镇子,徐州市质监局质量管理与监督处副处长冯昭义和工作组近期已是第四次来调研。最近,他们把镇里的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提档,电商们在本地就能对家具原材料进行检测,再也不用跑到徐州城区了。

在丰县经济开发区,对口帮扶他们的徐州市发改委办公室副主任张鑫,在调查本上记录下前期走访时梳理出的典型问题,“企业普遍对政策吃不透、拿不准”。眼下,他正编写发改系统政策资料汇编,用实际行动为企业“传经送宝”。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动中,徐州党员干部“全体总动员”,把基层当作课堂,听取百姓心声。该市领导率先垂范,分别包挂11个县(市)区工作队,在“面”上推进。春节前,他们带头深入困难党员群众家中开展走访慰问,了解基层实情,为民解忧。在沛县老复员军人张作柱家中,张国华了解到老人常年卧床,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他反复叮嘱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一定要妥善照顾好老人的生活。全员参与,还要精准发力。徐州推行市县镇三级联动,160个市级单位以镇、街道、园区为单元组建174个工作组,在村居、企业、项目、家庭等4个条“线”上,落实1.3万个包挂点,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走访全覆盖网络。

走访面对面,干群心贴心。面对着走村入户的各级干部,铜山区郑集镇农民王来春道出了心里话:“为老百姓真干事,这才是好干部。”

帮扶“全程纪实”,高质量破解难题

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丰县大沙河镇果农李清立却为自家的8亩苹果树犯愁。“栽了二三十年了,都是些老树,果子的口感越来越差。”老李的困惑,也是全镇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当地5万亩苹果树,普遍老化严重,亟需更新换代。该镇党委书记刘一告诉记者,果农们很快就能吃上定心丸了。前不久,前来走访的徐州市委办已对接陕西农科院,镇里即将引进新品种,推广种植新技术。

“干部沉下去,把问题摸上来,更要解决好。”徐州市委办副主任苗加清直言,他们的优势是懂政策、整合各种资源,所以在处理具体问题之外,还从全局出发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苗加清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统一要求,全程记录下基层诉求,边走访边解决、边调研边促进,让“答疑解难”贯穿走访全过程。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老大难”,他们也会分类、分级登记,想方设法再落实。

带着政策走基层、聚焦问题访民情,徐州市党员干部在走访中都有明确的任务,即解决群众思想困惑、生活难题、项目障碍、企业发展瓶颈,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基层党建薄弱问题。

“李荣敏,村里道路没有整理好”“武爱明,庄稼地里的水排不出去”“赵允尚,村庄环境要坚持治理”……铜山区组织部党员石珍珍在张集村走访调查后,记录下她在一线的收获。她和全市党员干部一样,写好调研日记,运用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目前,一个个工作队、工作组已走进6.4万余户群众家庭、1700余家企业,初步梳理问题共计2500条,已经帮助解决980条。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徐州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三项机制 “大走访”推动问题“大扫除”

徐州党员干部在企业走访。王岩摄

“线上线下”督查,盯住问题不放松

“大走访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常态长效,雪中送炭。”徐州市委强调,要精准精细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各类问题逐一解决、逐一销号,不拖延、不遗漏。

徐州将大走访分为四个阶段,即走访调研摸实情、梳理问题列清单、对照问题抓整改、定期回访保长效,并由市委督查室牵头,联合市政府督查室和市级机关工委成立专项督查组,建立督查工作机制,落实督查推进责任。徐州市委督查室主任侯广彬说,走访帮扶活动开展情况将作为基层党建述职考核、市直机关绩效考核、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党员干部评选评优的重要内容。

盯住问题不放松,突出督查督办,确保了走访的成效,百姓们切身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变化。丰县六座楼村81岁农户李玉金很感动,在帮扶队的联系下,地头开始挖沟、打井,他再也不用为浇水不便犯难了。徐州平安人家电动车公司董事长杨时军告诉记者,面对行业门槛提升的新挑战,来走访的干部带着他找到有关部门对接,帮助企业通过了初步评审。

“在走访中,我们还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把帮扶成果向社会公开,把帮扶情况交群众评判。”徐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杜庆琦说,下一步,他们将建立网上纪实平台,以工作队为单位建立工作动态信息库,录入党员干部走访调研日记、基层需要帮扶的问题清单和工作队走访帮扶情况、调研报告,及时更新公布走访帮扶信息,对未解决问题实行“红黄”预警,积极推动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一线,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本报记者 刘刚 王岩

短评>>>

把问题解决在一线

看项目、访企业、进农家。徐州一位位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展现出队伍良好精神风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温暖,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集中走访帮扶活动搞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徐州市坚持问题导向,创新走访帮扶纪实、会商会办、督查通报、考核评价等制度,真正把地方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弄清楚,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弄清楚,把群众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困难问题弄清楚,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矛盾弄清楚。只有明白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当然,开展集中走访帮扶活动,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长”“常”二字,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这就要始终牢记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打通联系群众、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把服务延伸到基层每一个“神经末梢”,及时高效地把基层群众和企业所急所盼的事情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