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记者伍妍(右一)向三沙市市长肖杰(左二)介绍《中国日报》两会专版内容。
我坐在电脑前,播放着一则中国日报网两会报道的视频页面。眼前的人大代表,被记者团团围住,录音器材,摄像机,手机,在他面前层层叠叠,密不透风。
放在以往,我会对这样的画面不以为然,一分钟的短视频,纪录的瞬间,花不了多少功夫。然而这一则视频新闻对我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我作为一位第一次报道两会的文字记者,第一次拍摄现场视频,并在网络上顺利发布。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宣读完毕,刹那间,近3000名人大代表通过大会堂的几个出口走进前厅,人潮涌动。这涌动中,随机出现多处簇拥的人群,看似一个个小波浪。没错,这是记者包围一些代表进行采访。
我迅速奔向一个小波浪,看清楚被采访者,凑近耳朵,倾听代表在说什么。如果是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左手拿着录音笔,右手拿着手机启动视频模式,选好角度,见缝插针,从前面记者的人头间隙中递进去。为保证画面的平稳流畅,举着录音或摄影器材的手需要稳定地保持一个姿势,有时一拍就是半个小时。
拍摄期间,被采访者可能徐徐移动试图走出大会堂坐车,这时波浪便涌动起来。簇拥的记者人群也随采访者徐徐移动,拍摄角度的变幻,因移动而遮挡住的镜头,或者被人群推出的镜头,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着拍摄质量。
虽然拍摄后经过剪辑,最终可能只能得到几分钟的精华短视频给观众。但是各家媒体的记者们都顽强地举着手里的全媒体采访设备,用尽全力获取完整平稳的画面和清晰的声音。
眼前这一分钟的视频,虽然不长,却是一个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变,是由制作新闻到贴近真实两会现场的转变。这是全媒体时代观众的幸运。
(中国日报网记者 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