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境外机构和媒体抛出“中国即将发生债务危机”的论断;还有人宣称我国与2007年次贷危机前夕的美国很相似,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但事实上,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债务水平合理可控,工业企业债务率有所下降。我国经济的良好表现有力回击了“危机论”,我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发生债务危机。
从我国的债务水平和债务结构看,“危机论”缺乏依据。首先,我国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债务水平较低。即使纳入或有负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政府部门的负债率也仅为40%左右,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更低于日本(200%)、美国(120%)等主要经济体的债务水平。我国居民负债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美国接近80%的水平。其次,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虽然较高,但风险可控。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我国非金融企业负债率超过160%。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金融体系属银行主导型,长期以来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表现为企业对外负债。近年来,我国企业盈利状况总体稳定,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企业部门虽然杠杆率较高,但信用与流动性风险趋于下降。第三,我国外债占比较低,受国际影响较小,风险抵御能力强。2015年,我国外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3%,与贸易出口收入之比为58%,远低于20%和100%的国际安全线。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达3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远超居第二位的日本1.2万亿美元的水平。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债务风险,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应对举措。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并对处置债务风险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全面落实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上取得新成效,建立健全了债务规模控制机制、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并采取多种举措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政府债务风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注重防范企业债务风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降低杠杆率;推动企业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金,清理“僵尸企业”,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积极探索市场化、法治化的债转股实施方案,推动债务重组;逐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大股权融资力度。这些举措能够积极稳妥化解债务风险,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解决债务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6年GDP增速为6.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同时,我国经济呈现质量持续改善、效率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这具体表现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壮大,新的投融资形式持续推广;“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优化了我国发展空间格局;创业创新形成了新的动力源,资本供给充裕,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足、有优势,为防范债务风险、解决债务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