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 浙江篇】平安中国的浙江实践

作者:金春华 来源:浙江在线
2017-03-31 20:34:20

浙江在线3月31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金春华)春到枫溪,波光潋滟映着两岸盛开的油菜花,这美丽的田园风光让诸暨枫桥镇人沉醉。

同样让他们感到骄傲的是,当地不仅生态越来越好,而且收入节节增高、社会愈加和谐平安。

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枫桥镇的变化正是建设平安浙江13周年来的一个缩影。

13年来,浙江省上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平安建设花开满园、硕果累累。浙江已成为全国最安全、社会公平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

13年矢志不渝、砥砺前行,浙江走出了一条以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成功之路,书写着平安中国的浙江实践。

一张蓝图绘到底——

坚持大平安观

2004年,那是一个春天——

4月22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建设平安浙江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不安定因素和安全隐患,开展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浙江建设;

当年5月10日至11日,浙江省委召开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

敢为人先,求思求变,浙江率先开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和实践。

一张蓝图绘到底,13年来不忘初心。在省委领导率先垂范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来谋划推进,强化责任落实,创新体制机制,凝聚整体合力,保持了平安浙江建设强劲的执行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一张平安报表,是浙江省各级领导“手头必备”。省、市、县(市、区)三级党委普遍建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平安建设工作。丽水等地规范提升平安报表内涵,全面实行以年初一纸责任状、每月一张体检表、每季一个点评会、半年一份督查书、年底一张考核单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抓出工作实效。

一个平安浙江考评体系,坚持群众满意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涉及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个层级,13年来不断完善。2017年,嘉兴、舟山和丽水3个设区市和杭州市上城区等47个县(市、区)将被授予“平安金鼎”。平安建设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成为一种执着追求。

一份离任手记,是责任的传递。2013年,江山市率先探索实行“一把手”离任交接平安报表制度;2016年,《浙江省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出台。浙江省牢牢抓住领导责任这个关键,细化平安建设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追责清单,平安建设成为一以贯之、一贯到底的责任和担当。

一个理念成共识——

以人民为中心

2016年秋天,浙江、杭州成为世界焦点。迎接八方来宾的,是这样一方乐土——

“浙”里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46485亿元、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37元和22866元,增长8.1%和8.2%;

“浙”里是美丽中国的鲜活样本。“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等行动让这里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城乡更美丽;

“浙”里是平安中国的先行样本。2016年,全省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1%和7.8%,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2.6%,公众总体安全感持续上升……

这些成就源自于人民的期盼。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是平安建设不变的导向。

以民生促民安,浙江省坚持每年落实民生实事,精准扶贫脱贫,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事业创新发展。2004年至2016年,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年均增幅达10.6%。在国内率先实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16年,全省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乡镇以下得到妥善解决。

深化平安建设,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13年来,浙江创新了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综治进民企、“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经验。这些“枫桥经验”升级版使浙江省的平安基础坚如磐石。

13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把平安浙江建设作为群众工作大舞台,突出需求导向、满意导向,坚持“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达到96.43%。

一项原则成关键——

推进依法治理

2006年,又是一个春天,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法治浙江建设战略决策。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治为平安建设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是平安浙江建设重要抓手。依法解决信访问题、突发事件、服务管理市场经济是全国普遍面临的三大难题,浙江都有了可行可信的解答。

突发事件尤其考验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浙江省早在2006年就建立健全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五项机制;2008年以来,“三色”预警机制已成为一种有效维稳工作机制;全省普遍建立的社会应急联动工作体系则解决了突发事件处置中责任不清等问题。

在苏村山体滑坡抢险救援等突发事件面前,浙江省的应急处置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推进治安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法治化,成为平安浙江建设的“试金石”。在护航G20杭州峰会期间,浙江省把推行和落实“实名制”作为屏蔽风险、消除隐患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寄递、瓶装燃气销售、手机、出租房、农家乐(民宿)、长途客运购票等6大重点行业和领域“实名制”落地落细,消除了一大批公共安全隐患。

打造公正执法司法样板,成为平安浙江建设的“磨刀石”。浙江省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执法司法为民,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2013年,浙江省制定出台了33项防止冤假错案制度,着力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

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这一源自于嘉兴桐乡的基层探索如今在浙江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推行。其中,村规民约发挥了大作用。2015年,浙江省组织推动全省28000多个行政村、3300多个社区全面开展制订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工作,完成率达100%。

随着法治浙江建设不断深化和公共法律服务全面覆盖,“依法办事”成为浙江人的自觉选择。

一张网络安天下——

引领智慧治理

54年前那个深秋,“枫桥经验”红遍中国。

那时的人们很难想象半个世纪之后,这一经验会发展出一种叫“互联网+社会治理”的全新社会治理模式,并继续领跑中国。

这一模式,基于一个叫“浙江政务服务网”的网络平台。它覆盖了50多个省级部门、11个市、89个县(市、区)、4000多个政府机构。它规范权力的运行,推进便民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也基于这个平台而建。

这一模式,应用于浙江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浙江省政法网和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其中,平安建设信息系统是浙江省目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终端最多的社会治理信息系统,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全省联网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

这一模式,拓展了平安浙江的社会动员机制,让居住在海岛山区的群众办事不出村。即使在安吉大山里的村民,仍可通过“平安家园”电视等渠道参与村庄的共建共享,与邻居共护平安,请乡贤共话发展……

作为平安中国的先行区,浙江的探索和实践为“平安中国”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和地方经验支撑。

“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