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以产业扶贫促进稳定脱贫

作者:胡晓蓉 来源:云南日报
2017-04-12 10:27:00

本报讯(记者 胡晓蓉 实习生 谢丹妮) 近年来,云南省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以创新产业扶贫机制为契机,围绕贫困群众的增收目标精准施策,着力发展、培育扶贫产业,强化“造血式”扶贫,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围绕“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脱贫产业发展目标,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高原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旅游扶贫规划、光伏扶贫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着力推动“企业+基层组织+合作组织+贫困户+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区域性、优势性和特色性相结合,以扶贫政策为导向,依托整村推进、信贷扶贫、易地开发、财政产业扶贫等项目,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找准群众增收与区域优势的结合点,确定项目重点区域和重点建设领域,优先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发挥各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补。

2016年全省成立农林专业合作社近500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520家。选择23个县实施电商扶贫试点,在7个县开展资产收益性扶贫示范,在129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示范,在2个县开展光伏扶贫示范,扎实推进电商扶贫、旅游扶贫、资产收益性扶贫、光伏扶贫项目,近30万户农户直接受益。

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中,云南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各级政府的服务职能,促进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对接,让贫困人口从产业发展中受益。例如施甸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突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目前,万家欢集团、大本事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为施甸县产业脱贫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记者在大本事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了解到,通过采取“公司+村(社区)+合作社+试验示范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优质菌棒、统一建设标准化种植大棚和生活区、统一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出菇管理、统一产品销售,政府一次性补助2万元,鼓励和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入园种菇。同时,建立最低收购保护价机制。目前,入驻公司种植园区和示范点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发放产业扶贫贷款480万元,首批出菇农户28户,实现总产值28.64万元,户均收入1.02万元,有力助推贫困群众精准脱贫。

针对2016年底云南省还有315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需通过产业扶持才能得以持续脱贫发展的现实,云南省在规划产业、设计项目、制定政策、安排资金时,始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以来,全省强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着重抓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通过将贫困村户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折股到村,分红到户,破解失能、弱能贫困户增加收入的难题,各地涌现出大量的成功典型。

南涧县小湾东镇岔江村委会是小湾电站的移民村,全村600户247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572人。围绕小湾如何发展的问题,小湾电站和小湾东镇多次展开了大讨论,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根据群众讨论的意见、建议,结合本地实际,就如何搞好库区移民群众的脱贫问题形成了以“企地共建”为基础的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结合电站后续工程、用工、后勤保障工作量大的实际,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在岔江村委会组建两个专业合作社,一个是与电站密切相连的小湾群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另一个是与全县大产业发展相关的小湾恒忠无量山乌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方式,实现岔江村“村有产业支撑、家有转移就业、户有入股分红”。有效解决了库区群众如何依靠企业实现脱贫致富和农村经营实体如何实现更有效发展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