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

来源:南方日报
2017-04-23 15:20:26

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批示中对广东工作提出的殷切期望。这“三个支撑”既是广东的使命担当和发展路径,也是广东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我们就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在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作出表率、发挥支撑作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给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这一重要战略决策的提出,不仅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位、依据、目标与施策重点,均有过深刻阐述,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指引。去年以来,举国上下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行业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导向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充分表明这一重要战略决策经受了实践检验,符合实际、富有远见。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则是深化改革。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广东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长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等。必须明确,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主要是结构性的。要解决这些经济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三去一降一补”这五大任务形同五块硬骨头,必须要啃下。我们要懂得化解产能过剩,才能为优化供给结构腾挪空间;降低企业成本,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激发活力;化解房地产库存,才能稳定房地产市场、形成良好预期;扩大有效供给,才能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防范金融风险,才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总之,做到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才能消化无效产能、培育崭新动能,让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行动上,广东迈出了坚实步伐。过去几年,广东抓创新驱动发展,抓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抓产业园区建设,抓民营经济,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等,都是从供给侧入手,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结构性难题。可以说,广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已经先行一步。未来五年是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围绕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找准关乎广东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研究谋划,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和工作举措。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必须明确我们的侧重点和着力点都在哪里,当前导致供需结构失衡的关键因素还有哪些、如何破解,如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持续用力,不断取得新突破。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最终要落到实际工作中去。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求我们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振兴实体经济,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以高水平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升级变化的需求,在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作出表率、发挥支撑作用,引领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南方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