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促“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7-05-22 10:31:49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反响】

以音乐促“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访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院长俞峰

“‘一带一路’,有你有我,大小问题,一起面对,互联互通,心手相牵。”由老挝友人创作演唱的《一带一路》日前燃爆朋友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也提到,将打造新闻合作联盟、音乐教育联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音乐在“一带一路”中促民心相通的作用可见一斑。此次高峰论坛成果清单里也专门列出:中国教育部与沿线国家建立音乐教育联盟。音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究竟能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如何用音乐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光明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院长俞峰。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中,民心相通是基础,而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用音乐融通人的心灵。”郭淑兰说,“一带一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一带一路”沿线上文明多样,文化上的差异和误解会阻碍其他方面的合作。而音乐可以跨越民族、文化、地域和历史,能够促进各国文化互鉴,增进彼此间的文化认同和互信尊重,对各国的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可以说,音乐是联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桥梁和纽带。

“‘一带一路’沿线有上百种语言并存,但是音乐不需翻译,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可以在不同文明、不同语言之间架起桥梁。”俞峰认为,音乐是一种共性之下的交流方式,传播速度快,润物细无声,直抒胸臆,深入人心,更易于为人接受,可以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出独特作用。

著名作曲家王洛宾曾说过:“丝绸之路是用音乐铺成的,在这条古道上,可以听到最美的音乐。”二人的上述判断,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其对古丝绸之路的研究做出的。古丝绸之路不仅包括商业往来,还包括音乐等方方面面的人文交流。俞峰介绍,扬琴、琵琶、唢呐等很多乐器都是沿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许多国外的音乐品种被吸收到了中国,并在中国扎根与发展。特别是在唐代,当时宫廷中所规定的10种宫廷燕乐,有7种来源于当时的西域地区。而中国古筝等乐器也由丝绸之路传了出去,成为许多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这种跨文化的音乐交流还可以从古代丝绸之路上龟兹壁画、敦煌壁画中得到充分印证。”郭淑兰补充。

对于新时期“一带一路”上的音乐交流,郭淑兰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各自独特的音乐文化、优秀的作曲家、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都是我们进行研究的资源和对象,值得深入挖掘。通过对这些音乐文化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进行活态化传承,并与沿线国家进行交互式、立体化合作,创作出一些反映沿线各国人民现实生活和美好期盼的时代优秀作品,讲述好各国最美好的故事,用音乐表达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深情厚谊,特别是要注意吸引年轻人。

俞峰认为,中国音乐已经在世界性舞台站稳了脚跟,要有中国音乐自信,对外音乐交流既要差异化,也要同质化。既要与沿线国家交流中国民族音乐,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也要在西洋乐方面交流切磋,以高水准去赢得尊重,在战略高地推动国家艺术形象的发展,借此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乐相融,心相通。二人不约而同谈到了写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的“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该联盟今年5月初由中央音乐学院发起成立,吸引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爱沙尼亚、越南等近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学院的院长、学者和音乐家们。据介绍,中央音乐学院在音乐教育联盟开幕式上的演出征服了这些外国音乐家,很多人纷纷提出要与中央音乐学院开展更多的师生交换交流等合作。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音乐演出也让人赏心悦目,在“从声音中寻觅历史”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伊朗五国传统音乐专场上,气氛热烈,参演人员兴之所至,即兴发挥,一口气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的音乐演出。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能够穿透心灵、融通民心。”俞峰如是说。

(光明日报北京5月21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曹元龙)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2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