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村的端午节】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我不唱由不得自己。钢刀搭在脖子上,不死还是这么个唱法。”欢快的歌声从一片树林里传来,还没等记者走近,索卜沟村的村民们早就闻声识人,“这是贫困户席淑花,土族花儿的省级传承人”。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索卜沟村地处浅山地区,全村207户,845人,全部为土族。村里土地贫瘠,缺乏产业基础,人均年纯收入仅2500元左右,被列为2017年脱贫重点贫困村。
席淑花今年52岁,有先天性残疾,走路时跛着脚,但她身上却透露着土族妇女的勤劳善良和多才多艺。端午时节,席淑花和亲戚邻居们围坐在林间的一片草地上,中间摆放着韭菜盒子、凉粉、凉面等各色小吃,一边喝酒,一边唱花儿。
“我们土语把‘花儿’叫作‘哈达过道’,意思是‘外面唱的歌’”,席淑花告诉记者,“大地如果没有鲜花,眼前就是一片荒芜。土族人的生活里如果听不到歌声,内心世界就失去了灵魂。”
走进席淑花家,刚刚经过危房改造的房屋正在装修,显得宽敞明亮,厨房里燃气灶、抽油烟机等一应俱全,大门和屋檐上插上了杨柳枝。“这房子是去年刚改造的,政府补助了2.5万。我们土族人过端午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条,这是人神交流的一种方式。”席淑花向记者介绍家里情况和土族端午节习俗。
席淑花唱花儿远近闻名,2007年被评为土族花儿的省级传承人。“小时候奶奶带着我,家人都外出劳动后,奶奶收拾家务时都要哼唱土族民间小调。每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就是长达两个多月的拔草季节,大家唱着花儿消除劳累。”席淑花重复着奶奶和妈妈走过的路,在辛苦的劳作和丈夫孩子外出打工的时间里,用歌声寻找生活的希冀。
“只要有愿意学的我就教,只要有场合、有机会我就唱。”作为土族花儿的传承人,席淑花每年都去幼儿园、中心学校教授土族花儿,在“丹麻花儿会”上进行表演。“这些年国家政策好,我传承土族花儿每年能拿5000元的补贴。”
索卜沟作为土族聚居的村庄,现有贫困户42户143人。除了大力发展养殖业,扶贫驻村工作队还充分利用土族妇女们善于手工编织等技能,与中国藏毯协会合作,组织农户编织手工藏毯,工人人均增收2000元。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成为脱贫致富中等待挖掘的富矿。
在端午节佩戴用五彩丝线编织成的五彩绳,是土族人家必不可少的习俗。“编织好的五彩绳最好在五月初四的月光下放一夜,达到辟邪的目的。五彩绳佩戴一个月后,在六月初六花儿会时放在溪水里漂走。”席淑花给记者戴上了一条自己编织的五彩绳。
端午节期间的青海,正是一年之春,找一片林子野炊,是这里的土族村民别具特色的节日活动。对土族阿姑席淑花来说,在林间唱起花儿,索卜沟里的端午,就在欢快的歌声中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