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第一书记”们的故事

作者:王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6-02 15:42:35

进驻12.8万个贫困村、30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责任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有一群扎根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贫困面前,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离不开“第一书记”的悉心工作。中国日报网邀您一起看看脱贫攻坚中,驻村“第一书记”们的故事。

帮扶实干得村民信任

干部驻村开展工作,首先需要获得村民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只能通过实干获得。

2015 年 10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干部尤锁柱到自治区隆林县新州镇马雄村任“第一书记”。到任后,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全村436 户村民全部摸底,摸清摸准了贫困户、贫困村的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并与村干部一起制定了发展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的扶贫建设规划。

但村民对此并不领情,有人担心不懂养蚕技术,出了问题没人管,还有人说即使养好了,最后卖不出怎么办?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尤锁柱不仅请来了县桑蚕办主任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还带领村民参观种桑养蚕规模较大的村子和蚕茧收购企业,联系帮扶单位,给予农户免费桑苗和种桑补贴。到2016年10月,全村第一批蚕茧出售,单价达到了 22 元/斤,一张蚕卖出了 3168 元的高价。有了好的开头,马雄村种桑养蚕业终于被村民接受了。

到2016 年底,全村共种桑 330 多亩,马雄村这个曾经的“三无村”,正在驻村帮扶中迎来新生。

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第一书记”们的故事

尤锁柱(居中)在动员贫困户种桑养蚕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位于贵州最高峰韭菜坪上,人均只有半分坡地。

2010年2月,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下派的“第一书记”杨波满怀激情来到山村,却遭遇了一盆兜头冷水。有村民怕修路占自家地,百般阻挠,好不容易争来的项目差点黄了;环境整治,村民一个个在家中躲懒,门捶破也不开。不少村民还冷言冷语,认为他就是下来镀个金好提拔。但冷水没有浇灭热情。

杨波和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开院坝会、搞夜访,同时协调一些“小、简、快”的项目,在短期内树起一两个样板。他还四处托人找朋友,面对面、手把手教村民学土鸡养殖、蔬菜种植等,当年就扶持了10多户养殖土鸡,第二年就见了效益。村民们开始相信杨波的话了。

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第一书记”们的故事

杨波(左)到农户曹文飞家走访

真情沟通换新风新貌

在驻村工作中,如何与群众沟通是干部面临的一大难题。干群沟通的顺畅依赖于“第一书记”的真情。

2015年8月,年过五旬的湖北省阳新县信访局干部程华新受组织选派,到阳新县白沙镇珠林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

“比贫穷落后更可怕的,是不思进取。帮扶最大的意义,不是带去资金、物质和项目,而是让贫困户拥有进取之心,如此,他们才知奋起。如此,才能真正斩断穷根,奔向小康。” 这是程华新的日记所述,也是他的行动指南。

在走访贫困户马先伟家后,程华新发现,这对夫妻因病欠债,两个儿女都在上学,日子捉襟见肘。程华新和其商量“养羊”扶贫项目,遭到拒绝,理由是如果失败怕还不起贷款。为了说服马先伟养羊,一有空,程华新就去他家关心生活、了解需要,并“实时播报”羊肉市价。终于,马先伟松口了,10月12日,他利用扶贫贴息贷款买仔羊150只。2017年春节,马先伟家出栏肥羊128只,纯收入22000元。

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第一书记”们的故事

程华新走访贫困户刘金定家

“我能为村里做些什么?能为村民的生活真正改变些什么?”张家口市宣化区辛家庄村的“第一书记”王新平进驻第一天,就开始思考如何真正为民谋实事、解民忧。

为了真正摸清底细,在入村的第二天,他独身一人,不让任何村干部陪同,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走访。通过走访,王新平发现,辛家庄村的两委矛盾不容小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建设和发展。

由此,他组织开展了“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用真情做好调节工作,并对症下药,逐步化解矛盾。会上严肃讲、会下耐心谈,工作中疏,交流中导,先后与村两委干部个别谈话100余次。

慢慢地,村两委干部由原来的相互拆台,变成了坐在一起谈民情议民事,原有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得到缓和,村情民风不断优化。

铺好前路促村民奋进

“第一书记”不但要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更要为村庄的发展铺好前路,让村民在致富的路上有希望、有奔头。

翟敬军是宁夏财政厅农业处干部,2014年,他被选派到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大店村挂职“第一书记”。大店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在依山势开出的耕地上,村民种出的小麦、土豆等常常只够口粮。

2014年春节,他到村贫困户家中慰问,临走时掏出500元慰问金递给他时,被拉住了衣袖,原因是“嫌钱少”。现在,该贫困户笑着说。“过去我总想戴着穷帽子跟政府要一点,现在要不自力更生发家致富,我会觉得没面子。”

“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为小康路上的奋进,离不开村里产业的发展。

翟敬军曾把当地流淌了几百年的山泉带到外地化验,结果发现水中微量元素含量指标很好。联系投资商、走各种手续忙活了一年多后,当地扶贫水厂名为“伊脉”的矿泉水走向市场,村集体从企业盈利中每年可分红10%,近40位村民甩掉锄头成了产业工人,每月有几千元收入。

村支书赵武介绍,村民们以前就觉得穷就穷了,反正在这地方也难致富,混个饱肚子不饿死就行。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原来村里什么都是宝”,村民现在开店、做农家乐的不少,都在稳步奔小康。

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第一书记”们的故事

李朝阳与村民

2014年,安徽省民委驻石台县河口村“第一书记”李朝阳刚来村,也被当地村民“将了一军”。“刚才向你反映的修路问题,如果没有眉目,你就别再来了!”当时,河口村432户,贫困户141户。李朝阳认为,“群众这么说,说明他们苦怕了。”

经过努力,李朝阳带领村里争取到了安徽省民委机耕路项目,真把路给修通了,村民们服气了。在他的帮助下,河口村先后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生态富硒茶种植合作社、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村民说:“好像有了主心骨,感觉生活有了奔头”、“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该发展什么,朝什么路子奔。”

李朝阳在村里的任期将在2017年10月结束。“几年的驻村扶贫经历,虽然也吃了一些苦,但很充实”,他感到还有许多事情没做完,已主动向组织递交了再干一任、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请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