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怀家乡情 扶贫凤还巢——那些回乡的致富带头人

来源:新华社
2017-06-03 14:47:38

深怀家乡情 扶贫凤还巢——那些回乡的致富带头人

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荣茂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在地里劳作(5月14日摄)。在岔山村支部书记杨志魁的张罗下,岔山村成立了果蔬合作社,53户成员中有致富能手、经济带头人,还有33家贫困户。新华社记者 王作葵 摄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从农村飞出来的“金凤凰”,经过多年打拼,事业有成。但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他们又选择再次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开辟新的致富之路。

黑龙江兰西县:让干部回本乡本村帮扶

如何让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再回到本村帮扶?如何调动扶贫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实施“红色基因工程”,让县乡干部回到本村本土,帮助贫困户致富。目前全县有2253个股科级以上的干部回到本乡本村帮扶。

记者来到长岗乡长春村采访时,该村第一书记黄景升正带领干部群众给村委会植树、平整院落。黄景升1965年出生在长岗乡长春村永发屯,现在是兰西县民政局局长,是村里走出来的“大官”。“红色基因工程”实施后,他担任长春村第一书记。

黄景升的帮扶对象王继先,是一名老党员,今年65岁,一只眼睛失明,一只眼睛有微弱视力,属于因病致贫的典型。记者曾多次听说他办酒厂脱贫的故事。“老王有土办法烧酒的经验,去年我们帮扶他2万元办小酒厂,年生产能力在5000斤以上,去年纯收入1.3万元,已经脱贫。”黄景升说。

政策兜底是一时的,要想让老百姓持续脱贫,还是要有产业。长春村目前有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的有27户,像王继先这样能通过手艺脱贫的是个案。

为使这部分因病致贫的人不掉队,黄景升开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他号召老百姓种黄豆,今年这个村要种350亩大豆,他向记者算了笔账,豆油10元一斤,豆饼2元一斤,100斤黄豆出14斤豆油,80斤豆饼,种大豆每亩地能增收300元。为了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长春村今年还要开办制油厂。这个制油厂是股份制,资金由帮扶干部筹集,股份由建档立卡贫困户享有。

黄景生说,作为本乡本土走出去的干部,都想回到家乡为百姓做点事情。老百姓期望值高,我们不能让大伙失望。

云南天麻兄弟:敢闯敢拼创出致富路

在云南怒江海拔2400米的碧罗雪山上,云雾缭绕间有一片上千亩的“天麻基地”,这里的主人是80后傈僳族小伙儿曲义华和光雄文。2012年以来,正是靠着天麻,曲义华和光雄文带领着家乡父老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曲义华1983年出生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古登乡马跨底村阿尼大底组,从小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高中辍学后,他告别家乡去缅甸打工,通过8年的积累,曲义华成了小有成就的商人。但是,在他心中,却总惦念着故乡。

2012年,曲义华听闻天麻供不应求,此时他想起在老家务农时采野生天麻的经历,“既然野生都能活,种植也一定没问题”,曲义华感觉自己找到了家乡的致富点。随后,他动员表弟光雄文加入。当时光雄文在昆明做IT生意,年收入已经超过50万,思前想后,他也决定加入。

兄弟俩游说乡亲们参与种植天麻,但却非常困难——对村民来说,地里祖祖辈辈种着苞米,这天麻是野生的,从来就没种过,就算能种,能卖出去吗?兄弟俩意识到,想要乡亲们改变想法,还得自己做个表率。

经过多次尝试,获得成功。2015年,43.5吨天麻卖出了435万,纯收入180万,跟随着兄弟俩的技术员、工人和一部分农户首先尝到了甜头,阿尼大底的村民们开始纷纷加入天麻种植的行列,“天麻兄弟”的名号不胫而走。

为了解决村民的初期投入,兄弟俩成立了农村合作社,为村民们免费提供种子,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收购成品。2016年全年,合作社销售总额达1000万元,其中农户占400多万元,利润约150万元,户均收入约3万元。在此之前,阿尼大底组主要种植玉米和土豆,户均纯收入3000元。这个百家饭养出来的曲义华,如今让乡亲们的收入提高了10倍。

贵州养鸡大户:带动2000多贫困户脱贫

山里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白层镇坝桥村兴农养殖场的养鸡大户张玉会却选择做一名“逆行者”。她将养殖场建在海拔2000余米的山窝窝里,吃住在半山腰上,她养的这鸡叫“金谷黄”,是杂交出来的品种,原生态无污染正是她闯市场的“金招牌”。

2009年春节,捂着这么多年在浙江打工攒下的一万块钱,张玉会连着跑了三个地方,最终还是决定承包家门口的荒山,回乡创业照顾年迈的父母。张玉会的养殖场如今年产值达数百万元。

因为自己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张玉会希望能够帮扶一把还没脱贫的老乡们。从2015年开始,张玉会将村里的贫困户作为自己的扶贫对象进行帮扶,赠送鸡苗给他们喂养半年后出钱回收。白层镇的镇干部看到这个帮扶模式不错,于是动用专项扶贫资金从张玉会这里购买鸡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养殖。百家农户试水100只鸡苗成功后,今年发展到每户1000只。

现在,张玉会一共吸纳了1181户入股,向附近的2081户精准贫困户发放了鸡苗,辐射带动附近7个乡镇(街道)的困难群众摆脱贫困。

广西富川县杨志魁:带领岔山村整体脱贫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支部书记杨志魁晚饭时喜欢喝一杯米酒。最近,他说可以多喝一杯,因为通过镇政府牵线搭桥,合作社种植的5亩黄金瓜已签下了订单。

经过20年的市场摔打,杨志魁的果蔬运输批发和化肥销售都打开了局面,一年可赚40多万。生意这么火,为什么要回农村发展?对此问题,杨志魁这样回答:“我们岔山村太穷了,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人走村空,看不过去。”

在杨志魁的张罗下,岔山村成立了果蔬合作社,53户成员中不仅有致富能手、经济带头人,还有33家贫困户。“必须要让贫困户能够参与进来!否则,我也没必要费那么大力气办这个合作社了。”杨志魁说。

为了合作社的事儿,杨志魁没少跑路。种苗、肥料、登记注册……不过,最让他担心的还是播种之后能否取得期待的收益。黄金瓜订单的签订,让他心里有了底。“只要不发生大的灾害,5亩黄金瓜大约可以收入5—6万元,这样大家收回投资就有了保证。”杨志魁说。

按照达成的约定,合作社的红利将由参与的53家农户平均分配。对此,杨志魁并无怨言。“村里有些贫困户,辛辛苦苦了一辈子,家里连2—3万块钱都没有,太苦了。怎么好意思再去跟他们计较分红谁该多拿、谁该少拿。”杨志魁说。

杨志魁计算的是另一笔账:“除了分红,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在合作社务工拿到工资。如果这33户能够顺利脱贫,那么岔山村就有望今年实现整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