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在哈萨克斯坦,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首次被提出。哈萨克斯坦不仅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向西延伸的第一站。“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700公里的漫长边界,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早已让中哈两国成为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中国日报网带您一探四年间,中哈两国的民心相通。
艺术交流
常言道,艺术无国界,艺术的交流最能增进了解。
哈萨克斯坦的历史教科书中收录了一首中国古诗:“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描写的一位来自康居(现哈萨克斯坦)的胡旋舞女。
舞女给唐朝人带来了绚丽的舞姿,引得一时“人人学圜转”。在现代中国,收获大批粉丝的“进口小哥哥”迪玛希,同样展示了哈萨克斯坦艺术的魅力。
迪玛希在彩排现场
迪玛希说:“对我来说就是想让哈萨克音乐在更多的国家得以推广,将我的国家推荐给全世界的朋友,让他们知道,哈萨克斯坦有好听的音乐,这就是我的小梦想。”
这个小梦想也正在实现。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雷舍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迪玛希造成的“名人效益”:“迪玛希在中国人气飙升,有不少中国粉丝为了和自己的偶像交流,开始学习哈萨克语。”
与迪玛希相似,也有人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的电视工作者——努斯普詹诺夫•叶尔泰,先后把《舌尖上的中国》《温州一家人》《伪装者》等中国热播的电视节目引进到哈萨克斯坦,让更多哈萨克斯坦观众进一步了解了今天的中国。
科技合作
1200多年前,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通过哈萨克斯坦向西传入中亚地区,从此中亚有了自己的造纸业。在今天,“一带一路”建设让两国的科技合作更为便利。
同中国一样,哈萨克斯坦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其农业发展主要得益于地广人稀。有一种说法,如果哈萨克斯坦适于农业的国土得到有效开发,可以养活10亿人口。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汉晖说,“中哈两国地缘毗邻、气候土壤条件接近,哈发展农业创新,没有比中国更天然的合作伙伴了”。
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与收割机
2015年5月,位于阿拉木图州的中哈现代农业产业创新示范园建成了。这一示范园由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共同开发建设,总面积达200公顷。
在示范园,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哈方的土质和种植特点,利用中国的先进农业技术以及集约化管理模式,培育出不低于甚至优于哈方现有农作物口感和品质且高产的优质种子;本地农民也来到这里,能够亲眼看到中国专家培育的种子生长情况,以及详细的种植方法说明,现场挑选优良品种,并选购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农业机械和生产工具。
图尔根一体化农业公司总经理曼舒克博士曾三次到陕西杨凌访问,“我做梦都想把中国农技园搬到图尔根,使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亚、俄罗斯等国的农业企业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中国先进的农业科技”。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农业合作让她很快梦想成真。她说,中国技术人员带来了新品种、新工艺以及现代化的农机设备,这对推动哈农业现代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沟通
200多年前,哈萨克汗国君主阿布赉汗曾将子孙送来中国学习清廷礼仪;20多年前,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马西莫夫也正在中国求学。现如今,在中国学习的哈萨克斯坦青年已达到1.3万名,教育的沟通更塑造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哈萨克斯坦“熊猫血”小伙鲁斯兰被称赞为“中哈两国的友谊使者”。他在海南大学留学期间,累计无偿献血5000毫升。现在,正在北京就读研究生的他已经成了“中国通”。
曾在武汉大学留学的阿迪,加入了一家中国公司工作,并在2014年被派回哈萨克斯坦考察。阿迪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之后,中国很多公司都希望前往哈萨克斯坦发掘商机。而他的一些朋友也看到了机会,来跟他学习汉语。
这些从中国留学回到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不仅带动了哈萨克斯坦的“汉语热”,还带回了中国的文化。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几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开始自行推广中医推拿按摩,专业娴熟的手法得到了当地人的好评。
西安“丝路风情”讲解志愿者选拔赛上,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用娴熟的汉语主持
目前,哈萨克斯坦已有5所孔子学院和多个孔子课堂,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斯坦人在国内也能学习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