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教授”于丹:一池湖水种出20万亩“水下丛林”

来源:央视网
2017-07-19 16:41:06

“孤岛教授”于丹:一池湖水种出20万亩“水下丛林”

于丹在梁子湖里将浮出水面的水生植物捞起,准备重新种植(2014年6月19日摄 来源:新华社)

央视网消息:对梁子湖来说,于丹是个妙手仁心的好医生。对于丹来说,梁子湖是他有生命的朋友。

这对老友相互陪伴26载,曾经的枯湖荒岛,如今已经种出20万亩“水下丛林”,梁子湖也成为长江中下游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当初血气方刚的青年,如今已经满头银丝,于丹依旧不忘初心,甘做一株沉在湖底的水草。

扎根梁子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见倾心。

1992年,35岁的于丹博士毕业,来到武汉大学,开展“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调查”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武汉近郊,他惊喜地发现了梁子湖这片纯净的绿水,发现水草对污水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此类研究在国内还是空白。”于丹决定向这个空白领域进军。

以湖为家,与草为伴,一穷二白的“农夫岛主”白手起家建成国家级研究站。

当年梁子湖的湖心岛是一片尚未开发几近荒芜的野草地。几台电脑和桌子,就是于丹和同事们最初的科研实验室。没有宿舍,就借宿在渔民家里;没有实验样本,就卷起裤腿下湖挖泥;没有交通工具,就靠一叶扁舟划出划进;吃不上新鲜食物,就自己开荒种地。连续18个春节,他都坚守在岛上。

2005年,“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于丹所在的生态学学科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此后,科研条件大为改观。站内建起近400个大大小小的实验池,实验楼里配套了各种精密仪器。

“在中国,只要是大一点的水体,无论是江河还是湖泊,我们都到过。”实验池里种着于丹团队从梁子湖和全国各地采集的种苗。这些水草经过培育筛选,他们还要将水草种到湖里。种草比采草更难,需要完全潜到水底,用手刨坑。每种一棵草都要潜到水底30多秒,有时要潜水几次才能种好一棵水草。年过半百的于丹和学生们一样,不断地潜入水底又不断冒出水面换气。如今的梁子湖共有282种水生高等植物,超过英国、日本等国全国水生植物种类的总和。

总结梁子湖的治理经验,于丹提出了全国湖泊治理“抓紧治‘小病’,分期治‘重症’,保住‘生态本钱’”的新思路,得到了中央领导批示,其中“一湖一策”更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治理方针。

对水质要求极高、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淡水桃花水母,曾在梁子湖水域高密度、大面积出现,世界自然基金会来此考察时,惊讶于梁子湖湖水之清澈,水草之茂盛,称赞其为“水下原始森林”。

在岛上,茁壮生长的水草是于丹世界的“主角”。而其中的一类沉水水草,也是于丹一生奋斗的目标:“这种水草,只扎根在湖底,能够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使水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