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促经济稳中向好

作者:李丽辉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7-30 21:32:14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态势。”7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刘伟表示。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减税降费、地方政府债务等热点回应关切。

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幅超70%

今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采取了四大措施,包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主要是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放宽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条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加大降费力度,包括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在财政部门户网站集中公布中央和省两级收费目录清单,出台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降低物流用能成本、减少经营服务性收费等。“上述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刘伟说。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说,财政部在门户网站公布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收费的“一张网”,实现对中央和各省各部门收费项目的全覆盖,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查处清单之外的乱收费、乱摊派。

目前,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收费已由185项减至51项,减幅达70%以上,其中涉企收费由106项减至33项,减幅近70%。政府性基金由30项减至21项,减幅30%。各省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也在减少。

实体经济税收贡献大幅提高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306亿元,同比增9.8%,比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5.3个百分点。

“上半年收入超预期增长,是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综合反映。”刘伟表示,全国财政收入增长态势良好,财政增收结构也呈现积极变化。

从税收增收占比看,上半年税收增收额占财政增收总额的92.9%,比去年全年提高13.3个百分点。从税收增收项目看,工业商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都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税收增收产业结构看,二、三产业税收增收贡献相当,为47.5%、52.3%,来自实体经济的税收增收贡献大幅提高。从税收增长行业结构看,受去产能改善供求、产品价格上涨带动,能源原材料行业税收大幅增长;受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带动,部分中高端制造业税收较快增长;受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兴消费需求旺盛等带动,文化体育、互联网、信息技术等行业税收快速增长。

从分地区收入增长情况看,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增长基本协调,中西部分别增长11.3%、10.7%;东部地区相对低一些,增长9.3%。

全国财政收入增长良好,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节能环保支出分别增长17.2%、22.7%、24.6%、18.2%、39.8%。

打造中国版“市政项目债”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如何?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有哪些具体举措?这些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到去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17.19万亿元以内。如果以债务率来衡量地方政府债务水平,2016年地方债务是80.5%,低于国际通行警戒标准。

如果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2.01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27.33万亿元。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数74.41万亿元计算,政府债务负债率是36.7%。这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经全国人大批准,2017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82万亿元。到6月底,地方又发了一部分债,现在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15.86万亿元,控制在18.82万亿元这个限额以内。

“可以说,政府债务风险总体是可控的,我们是理性回答,而且是自信回答。”刘伟表示,对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防范风险,财政部将积极稳妥化解积累的地方债务风险,有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构建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监督机制。部分被预警的基层市县政府、操作不规范的融资平台公司,都是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的常态化监控对象。

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王克冰介绍,今年5月,六部委联合印发通知,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财政部随后再次发布通知,坚决制止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举债并明确了地方清理整改的时限要求。现在各地都在抓紧整改,解除违规担保,积极与社会资本方协商纠正不规范的做法,力度很大。

“稳步推进专项债券管理改革,是保障地方合理融资需求的重大机制建设。”王克冰说,目前,财政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地方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这两个领域的融资在地方政府债务里占比较大。在此基础上,还将鼓励地方政府在法定限额内,试点发展项目收益和融资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券品种,建立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资产相对应的制度。这些措施,就是要打造中国版的“市政项目债”,保障地方合理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