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护林员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表明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与信心。火 炎 摄
尽管他们语言不多,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期盼。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但干起活来你会感觉到他们是用一举一动表达着他们的热忱与激情。对于示范区不断成长壮大的事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表明发自内心的认可与信心。这就是遍及高原藏区的民族精神,他会让你感觉到他们是在用心血建设自己的家园,用行动坚守国家的绿色屏障。
自从示范区建设开始以来,这里慢慢发生着变化,首先是自然环境的明显变化,过去,当地农牧民在政府补助下,一面种植土豆、青稞和油菜,一面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如今,植树造林使得环境发生了改善了,风虽还是照旧刮,但沙尘却少了很多。再就是村民们的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出门在外打工的多,现在都逐渐返乡加入到植树、护林和植草的队伍中来了。也就是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过好日子,何乐不为呢?目前村民仅就植草这一项户均增加收入都达到1700元以上,如果家里有护林员,工资一年13000元,还有植树和后续管护期间,补助每天100元,如此下来,就根本不用外出去打工了。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产业扶贫与环境改善齐头并进的效果。
藏族女护林队员白玛拉姆(前)和妹妹格桑在修剪树苗。 火炎 摄
52岁的艾玛乡柳果村村长米玛,当过四年兵,复员后先回到南木林镇嘎布村担任副村长,2002年迁到柳果村并担任村长直到现在。
他说,“刚迁到这里来的时候,真是被这里的沙尘暴所震撼。每遇沙尘暴,那真是黄沙漫天,尘土飞扬什么都看不见,一夜之间房屋门前能堆起20厘米厚的沙土,推开门都费劲。记得还是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因为要盖新房,就住在空地的帐篷里,有一天,正在干活,突然沙尘暴来了,我们就赶紧往帐篷里跑,结果风沙太大,根本看不清方向,居然跑到别的村子里去了。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吧?如今有了生态示范区可大不一样了啊,真是‘有风没沙’了。”
事实是最能说服人教育人的。
环境发生了变化,连群众的心态和健康都发生了变化。精准扶贫,异地搬迁生态产业,让艾玛乡三年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坝子上有一片大面积的沙棘示范林。
“沙棘在别的地方都被称之为灌木林,在我们这里竟然长成了乔木,这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吧?”王顶峰自豪地说。
沙棘和榕树是一类,独木能成林。可以从地地下繁衍出许多根系,慢慢又长起了独树。沙棘枝干的刺长得很长,牲畜一般不敢靠近,但它的叶子有是很好的饲料,采摘下来可以喂牲畜。到了秋天,这里还会引来各种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小动物,像野鸽子、黑颈鹤、野兔子、草狐狸什么的。
“植被改良了土壤,树下面开生长各种草类。刚开始种树的时候,有专家不相信能在这荒滩上种活树木。高原上每一成活的树木,都凝聚着人们的心血。”王顶峰看沙棘,就像欣赏鲜花。
谈到未来,王顶峰说:“把树种成活,就像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并不意味着就算完成任务了,我们还要有责任把它们养育成材,广种成林。打造高原生态屏障,共享蓝天碧水绿地,的确是任重道远啊。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是高原大规模人工植树造林的积极探索,对高海拔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为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西藏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日喀则、美丽日喀则”作出新的贡献。”
南木林在藏语里是‘圣地’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叫做“南木林”。过去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滩,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示范区圣地。无愧于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