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赣州8月3日消息(记者王子衿)明代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记载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勤苦而多贫,多设智巧,挟技艺以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及至现代,在江西省部分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仍是大部分家庭的生存之道。时值南昌起义八十周年,央广网记者跟随纪念“三个90周年”主题报道媒体采访团走进江西省时注意到,多样化将当地“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的江西省已经让这片红色热土上曾经“背井离乡”的人民出现回流。
在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湾头村,镇长夏辉指着身旁的荷花池告诉央广网记者:“这里以前就是一片污泥,我们从12年开始推出秀美乡村建设后,把这里变成了村民和游客的免费观光景点。”村民李桃花的“桃花小院”民宿就坐落在这片荷花池后。
图为太平镇湾头村荷花池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2012年之前,李桃花一直在外地经营着铝合金门窗加工的业务,了解到家乡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后,李桃花决定放弃外地事业返回家乡就业,目前民宿年收入已经可达15万元。
近年来,太平镇共投入了约500多万元对该地进行了改造提升,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积极开发当地文化特色,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前我们这里可以说是穷山恶水,条件非常差,发展旅游服务业后,我们从12年年底人均纯收入每年都可以稳步增长20%左右,全镇一万左右的人口里有大约3000人从事着旅游服务相关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选择回到家乡就业”,夏辉告诉央广网记者。
采访时正值太平镇举办第二届中德啤酒音乐节,夏辉向记者介绍,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特别是过夜游游客前来参观,太平镇除了举办各种音乐节,还会争取做到一年四季都有活动,如春季的赏花节、夏季的音乐节、秋季的泼水节、冬季的草原文化篝火节等。
图为记者拍摄太平镇特色街区心街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环境秀美一直是江西省的突出优势,近年来江西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位居全国第二。从2013年开始,江西省对所有县(市、区)实行科学发展分类考核,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提高生态考核权重,2016年,该省再度完善这一综合考核评价方案,提高生态文明类考核指标的权重。应该说,保护并科学开发好“绿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银山”已经是该省共识。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是毛泽东于1934年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写下的诗句,时隔八十三年后走进会昌县,央广网记者看到,青山巍峨、草木葱茏,风景这边依旧“独好”。在会昌县珠兰乡大西坝村,中国日报社干部、会昌县珠兰乡大西坝村第一书记冯宗伟向记者展示了该村占地500多亩的十里荷花长廊,时值荷花盛开时节,荷香四溢、莲子已经可以采摘,带领村民成立白莲合作社并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的,就是该村代理村主任杨运华。
图为杨运华向采访团记者介绍荷花种植情况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和大部分人一样,杨运华也曾在外打工多年,看到家乡发展的潜力和成就后选择回乡就业。据杨运华介绍,大西坝村白莲合作社目前已经吸引了30多户农民加入,农户可自由选择采取土地流转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因为收入还不错,我们去年土地入股的农户一亩地就可以分红1200元左右,要是种地的话一亩也就收入300块钱左右”,杨运华告诉央广网记者。
在大西坝村,像杨运华这样选择回到家乡的人不是少数。44岁的周东北五年前一直在广东省务工,年收入仅有约3万元,回乡加入白莲合作社并不定期做点零工后,家庭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只外出打工收入稀薄的村民选择回乡,在外创业很有成就的陈泉山也主动回村发展,成立了农业科技发展专业合作社,搭建蔬菜大棚30多亩,搞起了“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一体”的产业。
据冯宗伟介绍,大西坝村目前正在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毛竹、莲子、油茶、脐橙等产业,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外出人员回流,杨运华也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经有约30人回流,且计划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又能照顾家里,又能有不错的收入,好多人都跟我说想回村里来。”
图为杨运华介绍自己百香果种植基地情况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在利用本土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文明的路上,既要百姓富裕,又要生态文明,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江西省近年来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土生态环境好、文化多样性强等的优势资源,打造富裕美丽幸福的“江西样板”,并有效地带来了本地人口回流,青山踏遍,“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