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金昌:“镍都”转型创新业“花都”种美促跨越
盛开的鲜花。(牟健 摄)
金秋时节,走进河西走廊中部城市金昌,为一片清香扑鼻、浪漫多姿的紫色花海所吸引。薰衣草绽放一条条紫色花穗;马鞭草开出一个个紫色花球;千屈菜、鼠尾草盛放一串串紫花,浪漫花海映衬着慕名而来游客们的幸福笑容。
金昌,甘肃河西走廊上,祁连山北麓的一座戈壁小城。原本不起眼的她,却因储量丰富的镍矿,被时代赋予了重任——“中国镍都”,承载着骄傲与辉煌,走过了三十余载的发展历程。如今,缘矿兴企、因企设市的金昌,和许多资源型工业城市一样,面临着发展的瓶颈,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又是一年风吹戈壁,不见昔日黄沙遮眼,却陶醉于阵阵花香,“镍都”金昌已换了容颜。“走创新路,打特色牌”——小城金昌,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坚持把绿色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主基调和实现永续发展的生命线,下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布局,将文化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接续产业,以香草花卉产业为突破口,打造高品位生态旅游新城。经过三年多探索与努力,如今,外界赋予她一个新的标签——“浪漫花都”。
【被镍价“牵”行的风雨历程】
1958年6月,地质勘探工作者在甘肃省永昌县宁远堡白家嘴子地区的地质普查中,发现了一块含铜孔雀石并向县政府报矿。后经检验,该矿石镍的含量达0.90%。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不能生产镍,一些国家乘机对我国实行“镍”封锁,以此制约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这块小小孔雀石的发现,改变了中国“贫镍国”的国际地位。使我国甩掉了“贫镍国”的帽子。随后,主要任务为开采和开发金川镍矿的“金川公司”成立。1981年2月,为了适应金川镍基地不断发展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金昌市。
自此,这座小城的发展,便与镍紧紧的绑在了一起。镍价,也成为了这座小城发展的“生命线”。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科技助推下,金川公司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企业效益也逐年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际市场镍价的不断提升,金川公司进入效益最好的阶段。
“那时候如果能在‘公司’上班,小伙子根本不愁娶不到媳妇,女孩子也愿意嫁给‘公司’的工人。”已退休的金川公司工人季学新回忆,“效益好的时候,大家都是抢着去金川公司上班,不仅是因为每年有数万元的高收入,更有一种在国有公司就业的荣誉感。”
那些年,金昌市民都认定金川公司的发展水平就是金昌市的发展水平。金川公司效益好,财政贡献自然逐年增加,金昌市也会由此受益。
然而,镍价,这座城市的“生命线”出现了历史转折,从2007年最高峰的每吨48万元,一路下跌到2015年最低时的每吨6万多元,虽然2016年上涨到7.9万元,但远未达到10万元的盈亏平衡线。
“金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告诉记者,“和其他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金昌的矿藏越挖越少,加上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行业处于周期性低谷,从2013年开始,金昌市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牵”行金昌30余年的镍价,最终没能让这座城市发展的步伐走得更远。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座典型的工矿型城市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环境污染环保欠账、缺少可持续产业等种种危机,已经到了“转型才能生存、转型才能发展”的紧要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