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化遗产的时代“芯”
——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述评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相继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多次就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①在首都博物馆参观的孩子。李韵摄/光明图片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文物工作者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他们走出固有的框架,用时代的眼光审时度势,激活文化遗产的时代“芯”,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出部门 全民动员
五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不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正在形成,文物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近40次,出席或见证文物领域重大活动10多次,莅临文物博物馆单位考察指导20多次,明确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国务院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施行《博物馆条例》,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一批文物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纳入“十三五”国家规划及专项规划,对新时期文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文物保护法条款,地方人大相继出台文物领域地方性法规……
②在法国举行的汉代文物展海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供图
保护文化遗产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
比如,2012—2016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国务院成立领导小组,刘延东副总理担任组长,15个部门协同,涉及范围包括境内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资源调查,是史无前例的。普查摸清了我国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建立起国家文物身份证制度,全面提升我国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全民的行动。
③《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展览现场。南京博物院供图
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文化遗产价值作用的认知显著提升,对落实保护责任的意识显著增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业已基本形成。比如,11个省(区、市)将文物工作纳入地市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或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又如各级财政文物保护投入稳步递增,31个省(区、市)全部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更多市县政府增加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不断拓宽,社会各界向国家自愿捐赠文物、捐资修缮文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文物保护志愿者、社会组织和民间文物收藏队伍也在稳步壮大。
走出馆门 社会共享
五年来,文物工作走出博物馆、考古所的大门,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助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潜力进一步释放。
④湖北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方勤供图
比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体系、270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和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保护展示提升工程,将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生态整治与民生改善、街区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显著提升了城乡魅力。又如,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发展红色旅游,14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被纳入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红色旅游出行人数突破8亿人次/年,有效地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⑤青花纹饰系列文创产品。上海博物馆供图
五年来,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已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比如,不断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持续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4873家,其中免费开放的4246家,2016年接待观众首次超过9亿人次/年。各地博物馆每年都会推出一批优秀的主题展览,比如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南昌汉代海昏侯国文物展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同时,加强文教结合,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提升示范项目,搭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不少针对青少年的展览和活动,如数字敦煌、公众考古等均受到观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青睐。此外,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则成为“让文物活起来”“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的重要方式。为了推动和引导博物馆文创的发展,国家文物局举办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公布首批92家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促进文化消费;同时支持各方力量参与“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
走出国门 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走出国门,文物对外交流合作已经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金名片”。
⑥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南海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供图
五年来,中国文物出境展览累计近300个、文物入境展览100多个,配合国家外交大局举办赴法中国汉代文物展、赴秘鲁华夏瑰宝文物展、赴拉脱维亚丝路瑰宝展、赴美国秦汉文明文物展;“文物带你看中国”数字展示系统实现30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全覆盖。文物进出境展览已日益成为丰富文化外交、推动文明互鉴的“重头戏”。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文化遗产界的国际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请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泉州(刺桐)史迹、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遗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另一方面,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板块,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逐步建立稳定和牢固的官方文化交流平台。在此背景下,中国考古学界也注重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沟通,关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研究动态,跨越国界来思考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目前,中国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5个国家实施文物保护援外工程和15个国家开展合作考古项目。
十八大以来,从上到下,凝心聚力,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