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敢因“慰安妇”史料申遗而停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费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9-19 13:54:54

2016年5月,中、韩、菲等八个国家以及14个民间组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日军强征“慰安妇”的相关历史资料,申请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慰安妇”史料申遗问题上,最大的世界性民间联合行动。日本政府惊慌失措,一直在舆论和组织上进行打压,并采取对抗性的行动。

日本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所谓审查流程不合理、不公正,要求更改审查流程,其右翼势力更是要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体机构中安插更多的日本工作人员,从事具体工作,以便在具体环节上阻止该申请的通过。除此以外,日本政府还暗中支持日本右翼民间团体,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相关否定强征“慰安妇”存在的历史资料,以便否定强征“慰安妇”存在的历史事实。

在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强征“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日本政府就暗中组织各种游说团体和民间代表团,向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申诉称南京大屠杀不存在、强征“慰安妇”事项不存在。在南京大屠杀世界申遗活动成功以后,日本政府和媒体还凭空指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公正,审定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程序不合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有偏袒和私心等等莫须有的指控,并进行反面宣传,企图抹黑相关申遗事项。这次日本政府也不例外,通过各种手段继续为这次申遗活动制造障碍和麻烦。日本某些媒体甚至公开宣称,日本政府可以停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交纳会费。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则威胁说:“(日本政府)将会关注相关动向,在应该坚持立场的地方坚持立场并采取行动。”很显然,除了日本一些左派正义的人士和左派团体支持这次8国民间机构的申遗以外,日本安倍政府和日本右翼势力对这次“慰安妇”的申遗活动恨之入骨,并想尽最大努力阻止申遗的成功。但日本政府又不敢过于抛头露面,因为日本政府走到前台来阻止这次申遗活动,将进一步暴露安倍政府否定侵略战争历史的丑恶嘴脸。

安倍政府否定侵略战争历史的策略尽人皆知,即从否定所有侵略的具体事实做起,包括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否定强征“慰安妇”的存在,只承认有“慰安妇”存在,但却认为那是“慰安妇”自愿赚钱的行为,而没有日本军队的强征和强制妇女为日本军队充当“慰安妇”的行为,以此来掩盖日本军队和日本政府当年的丑恶行径。当然也有由日本右翼学者出面,或者著书立说,在一些具体的侵略事件上,类似于“九一八”侵略中国东北事件、七七卢沟桥侵华事件等问题上,都宣称另有原因,包括所谓间谍的挑唆等等,以此捏造和歪曲历史。日本政府甚至还编造称,日本是为了解放亚洲人民才出兵亚洲,打击白人殖民主义者等掩盖侵略的奇谈怪论。所以,日本不甘心承认侵略历史的右翼势力和安倍政府是迄今世界和平发展大势当中,对待侵略历史最不老实、最不诚实、最有恶意企图的,他们企图通过否定侵略历史,为当今的军事力量快速发展取消限制,必要时甚至要重温欺压周边弱小国家的旧梦和复兴大日本帝国威势的野心。一旦这种野心受挫,又宣传中国威胁论,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

日本的右翼政客和右翼政治势力,就是当今政坛和世界和平发展道路当中的奇葩,在极端和荒唐的立场上悠来荡去,同时也是历史问题上的小丑。他们从来不忠于历史事实,而是根据自己的政治利益,任意编造和歪曲历史。他们不承认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大约共强征40万“慰安妇”的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这些众多国家的“慰安妇”,甚至也包括欧洲国家的“慰安妇”,她们在九泉之下,怎么能够瞑目呢?

如果这次“慰安妇”申遗成功,安倍政府有可能走向极端,即以停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缴纳会费的行为,来宣示本国政府的立场,以此要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但这毕竟是一种不光彩的做法,不仅不能奈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而会让国际舆论增加对日本政府的恶评。所以,尽管一些日本右翼媒体主张推行这样的政策,但处处盘算利益的日本右翼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会避免采取这样的下策。因为他们还要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主张他们的右翼历史观和言论,包括类似于为“神风”特攻队申遗等歪曲历史的勾当。而长期停止缴纳会费,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动除名,等于他们自己放弃了这样一块想用来宣扬右翼历史观的阵地。

因此,相信安倍政府可能继续采取某种常规手段,包括舆论宣传、外交施压、停交会费等要挟,也可能真的会实施短暂停交会费的手段,但绝不可能达到长期停交会费,甚或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程度。日本右翼政府和右翼势力的那种周密盘算和刻意周旋的心态使他们不敢放弃这样的阵地,也不愿意付出这种巨大的代价。他们仅仅会暗中使劲,背地里搞一些勾当,小打小闹,刻意周旋,苦装悲戚,并把自身打扮成受害者而已。这就是日本右翼势力的真实嘴脸和卑劣龌龊的外交手段,完全谈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战略或者大政策。

(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周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