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世界上‘第一碗面’是出自中国青海的。”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自豪地说,200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在青海喇家遗址考古发现了一碗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它的历史足有4000年。而4000年后的今天,青海省以化隆回族自治县为主的“拉面大军”,以数以万计的“拉面馆”为载体,将“牛肉拉面”从“面文化”的发源地“拉”向全国,逐步发展成为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模式——“拉面经济”。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海省海东市农村群众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2.9万家,在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办拉面店2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拉面经济及相关产业经营收入达180亿元,实现利润45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40亿元。
马丰胜说,拉面经济开辟了一条独具青海特色的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拉面经济 初现端倪
“穷则思变。1992年,我们几家人凑了点钱,到外面开拉面馆,我们先是去了山东,之后又去了广州。”今年81岁的马玫瑰是最早一批出来创业的化隆人,属于“面一代”。在马玫瑰的带动示范下,几十年来,更多的人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开起了拉面馆。“现在全村90%的人家在外面开了拉面馆,家家户户都有轿车,有几十户人家还在县城、省城买了房子,这都是一碗碗面给拉出来的啊。”马玫瑰笑呵呵地说。
谭胜林是化隆县驻济南市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主任,他是办事处的“老人”了,从事拉面驻外服务14年。“今年明显感觉到,‘面二代’甚至是‘面三代’的思想已经完全超越了前人,年轻拉面人对办事处的依赖换了种方式,不是大事小事都来找,而是要咨询政策咨询发展,更多的是想扩大店面扩大经营。”谭胜林说,14年前,山东省的化隆拉面馆不到200家,如今激增至2000家。
马林是驻广州市办事处主任,他看到了新老拉面店的更替,更看到了青海拉面焕发的勃勃生机。“广州是一座焕发活力的城市,我们的拉面人也同样与时代共进,老一代的拉面店逐渐升级为新店,规模和服务不断提档升级,重新起航的青海拉面人大有作为。”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80后、90后开的拉面店占到一半以上。
群众首创 政府扶持
青海省海东市现有贫困户4.8万户、17.57万人,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别占全省贫困村、贫困人口的40%和33%,在青海省各市州中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仅以化隆、循化两个县为例,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员占两县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拉面经济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增加到现在的40%以上;其中有8731户贫困户通过贷款外出开办拉面店,从业人员1.13万人,年经营收入达58.11亿元,实现利润19.11亿元,在拉面店务工的海东籍贫困人员工资性收入达9.02亿元。
去年,青海省启动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扶贫模式,贫困户只要有意愿学技术开馆子,政府就给扶持。以在全国开办的拉面店为载体,将精准识别的贫困对象与拉面馆对接,贫困人员在拉面实体店带薪实训接受培训,争取两年内成为掌握拉面技艺的技能人才,政府以每年5000元的标准补贴两年,拉面店每月支付不低于3000元的工资,实训人员年人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带动1270户精准识别贫困户稳定脱贫,其中80户精准识别贫困户通过“邻帮邻、亲带亲”的方式开了拉面店。
今年,新增3096名贫困人员接受“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扶贫模式,年底可以使2080户精准识别贫困户实现脱贫。这一扶贫模式已经在青海全省推广,属全国首创,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海东市已有1.28万户、7.26万贫困人口通过从事拉面经济实现脱贫,占各县区近10年脱贫人数的近四成。
互联网+ 助推发展
“我老家是化隆县扎巴镇要洞村,家人都在开拉面馆,哥哥姐姐们供我上大学,我深知化隆拉面要走出去,必须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马青云的同事开玩笑叫他青海“马云”。2013年,他辞去公务员职位,做起“互联网+拉面”,几年间他创建青海扶贫拉面产业服务中心为青海拉面搭乘“互联网+”快车提档升级。
马青云介绍,目前,中心主营业务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线上业务主要通过“中国拉面网”网站和“中国拉面网”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国拉面网”APP进行产品宣传和线上交易。线下业务有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青海省拉面产业培训基地,主要从事餐饮创业、餐饮技艺、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
打开“中国拉面网”APP,招聘求职、转让信息、政府政策、拉面视频一应俱全。截至目前,中心在全国的青藏高原土特产品物流配送点已达22个,基本覆盖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日销售额达10万元,对青海其他贫困地区的农畜产品产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介绍,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共有777户从事拉面经济的群众返乡创业,涉及餐饮服务、牛羊育肥及冷藏配送、建筑建材、饲料加工、调味品加工、电商、农家乐、旅游住宿等23个行业,开办的民营经济实体达523家,年经营性收入达5.7亿元,吸纳6786名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从业人员年工资性收入1.69亿元,拉面经济的发展成效正在不断显现。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8日 10版)